Thursday, October 1, 2020

第三十八盤


01本師成佛與打七

02生命科學及死亡

03中陰和入胎

04住胎與成長

05七支坐法

06體操與入定方法

07入定福德智慧

08安那般那六妙門

09龍樹及概論

10定境分析

11止觀詳講與定境

12羅什法師

13四禪與氣脈

14般舟三昧與氣脈

15韓愈李翱

16張商英開悟

16

17達磨四句

18德山與曾參悟道

19馬祖及朱元璋

20靈光獨耀四偈

21一二禪境界

22見戒禁取見

23三四禪境界

24八定的修持

25達磨祖師

26參話頭

27克勤禪師

28峨眉山閉關

29輕安和靜坐經驗

30光厚和洪部長

31唯識和中觀

32中觀與八識

33現量比量非量

34密宗修法及唱念

35八識頌

36洪醫師報告

37楞嚴經真心

38楞嚴世界成立

39楞嚴經總結

40教育和希望

 

 

 

 


八還辨見

佛說,「開眼見明」,開了眼睛,看到東西,閉眼看到什麼,看到看不到的那一個,閉眼,看不到,明來就暗謝,外面張開了光明來,黑暗跑掉了,眼睛閉起來,黑暗來了光明也跑掉了。明暗,光明跟眼睛關起來,明跟暗是兩個物理世界的現象,你那個眼睛張開的時候看到光明,看到光明;閉起眼睛的時候黑暗來了,看到黑暗,能夠見明見暗的那個東西,還不掉的,是你的本來啊。

 

開眼見明,閉眼見暗」,能見明見暗的那個還不掉,是你本來,所以佛的結論,八還辨見你們體會到了,你們將來打坐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兩個有交換,那個外表的現象同你沒有關係,你知道明來知道明,暗來看到暗,這個能見明見暗的不是眼睛,那個是你眼睛的見性,並不是說,「明心見性」是眼睛見的功能,所以叫你懂了這個,然後講怎麼叫做「明心見性」。

 

這幾句話,最高的邏輯,難懂啦。「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我的媽!這是佛說的話,你們這些小法師們見啊……見個什麼,這就是你要做學問了,這是中國文化。

 

見見之時」,第一個見講能,就是……,我怎麼跟你講。見就是眼睛看見的見,所見的現象,第二個見,代表「能見」,當你回轉來看到自己那個能看見,見,眼睛看見的作用回轉來看到第二個字,見見,能見,能夠看見這個功能的時候,

見非是見」,你能夠看到自己功能那個知道的看見,不是眼睛看見,

見猶離見」,真正那個能夠見生命這個本體不在你眼睛,或者是所見看見的這個功能上,這個能見之本性離開一切所見所有的現象,

見不能及」,你那個眼睛看見不看見,同那個明心見性那個見是不相干。

 

你看,大家說佛經難讀,我們說,也說古文不好,那麼簡單的古文,見啊……見……,把那麼複雜一個科學邏輯的東西就用三、四個字換來換去,換來換去把它講完。見啊見,見不能及,所以他說,佛又說在《楞嚴經》上說,障礙還給牆壁,光明還給太陽這八個現象都還完了,有一個還不掉的,比如我們生病,知道痛苦,哪裡難過,知道痛苦,痛苦還給身體,我知道痛苦的,朱醫師講一定是腦的反應,那我又歸還給腦,能夠知道腦有反應的那個東西是還不掉的,還到哪裡去啊?所以《楞嚴經》最後一句,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你什麼都還完了,有個東西沒有辦法還給虛空,也沒有辦法還給什麼,

 

不汝還者」,有個你本身你的生命裡頭,汝,就是你,有一個你生命裡頭無法歸還的那個東西,「非汝是誰」。佛當時就是那麼科學的指出來,那個不是你生命根本是什麼啊,你懂不懂,

 

就問阿難,「不汝還者」有個還不掉的,不是你能夠還得掉的就在你生命根本裡頭,「不汝還者」,不是你,汝就是你,不是你能夠還得掉的,你要想送給人家也送不出去,「不汝還者,非汝是誰」,那個不是你是誰,念佛是誰,是這個,你還不掉的那個是什麼?

 

阿難就是阿難啦,“事非經過不知難”,他好像懂了,好像沒有懂,

 

天目礼

所以後來有個禪師讀到這裡懂了,八還辨見。還有一個禪師也是溫州人,讀了《楞嚴經》,把《楞嚴經》……參禪學道好久了,不能開悟,有一天,讀楞嚴經讀到《楞嚴經》有這句話,他把圈點偶然該了點一點,他開悟了,那個等一下告訴你,那麼有個還不掉的,佛經上「不汝還者,非汝是誰」,這個禪師來了,他悟道了,做了一個偈子,

不汝還兮更是誰,殘紅落滿釣魚磯,日斜風動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

我們這些畫家、大藝術家好幾個在這裡,還有文學家,你們寫寫看,這些文學寫得出來嗎,這些畫你畫得出來嗎,畫是畫得出來,那個味道不是那個味道,假使畫到那樣一個味道那就妙極了。

 

你看《楞嚴經》那麼嚴重的生命科學,佛的經典,到了禪師手裡,這些大禪師就變成文學了,佛不是說有一個東西怎麼歸還,你歸還不了的,那個不是你本來生命的根本嗎。就是這句話,這一句話給他拿來變成一首美麗的詩,

不汝還兮更是誰」,這句話是佛經的原文,兩句他把它變成七個字,變成文學。然後,

「殘紅落滿釣魚磯」,你看春天三、四月這些花,紅色桃花都掉下來了,掉到長江邊上,像這邊有山,這邊有流水,上面有一個石頭可以釣魚的地方,那塊石頭在江邊上,這一片桃花落下來,都鋪在釣魚台石頭上,多美麗呀,就是這樣一個境界,一個人都沒有,太陽要下去,

「日斜風動」一陣微風吹過來,那些落花的瓣子,風太輕了,也沒有吹動,也沒有人來掃它,只有什麼呢?晚上要回家回屋的燕子們,飛過來飛過去,有這個燕子每到這個釣魚磯上,拿嘴這麼一抓,抓一片花瓣又飛走了,飛一陣又回來,把花瓣又放下來,

 

這是個什麼境界?這叫做,這叫做佛法!很多的落花掉在這個釣魚磯上,太陽又要下山了,清風來花也吹不動,也沒有人來清潔,也沒有人來打掃,只有那個飛來飛去的燕子,偶然飛過這個釣魚磯上,嘴巴叼了一點掉下來的花瓣,飛過來飛過去,有時候又放回來,這是什麼東西啊?你們看看。

 

我們七天在這裡就是玩這個,走就走了,打坐就打坐,心裡頭那些落花的瓣在裡頭多得很,要它格老子你不要妄想了,不好看嘛。坐在這兒,好好坐啊,妄想一來,花瓣又落下來,落下來也清潔不了,然後離念,如燕子一樣飛來飛去,是不是這樣?你看,描寫那個心境界好不好,「不汝還兮更是誰,殘紅落滿釣魚磯,日斜風動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

 

中國的文化嚴重不嚴重啊,那麼偉大的佛學到了中國人手裡,四七二十八個字,變成很美麗的一幅畫代表了,把你講出來。這不能說我們中國文化偉大,西洋人做不到不要吹牛了,人家也有人家的詩也有人家的美,不過你不懂而已,每個民族有它的高明之處,就是這樣一回事。

 

你看《楞嚴經》的境界,剛才講到有位禪師怎樣把《楞嚴經》的句子點破了一點,會開悟啊。所以你們佛學院同學也不要妄自菲薄,不過你們的生活散漫,一切太亂了,真糟糕,好好在這裡唸書啊,讀書、讀經也會開悟成道的,你看那個破楞嚴,五燈會元有你察看一下想不出名字,《楞嚴經》有幾句原文它的逗點標點改一改,他就開悟了。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清靜」《楞嚴經》上說,佛告訴阿難,人有執著,有所見,有見解,有知覺有感覺的。「知見」心裡頭有個思想,有個作用,有個主觀的見解一成立了,「立知」心境很牢了,一點都不客觀了,拿主觀客觀來講,不拿主觀客觀這個邏輯來講,你只要心中有了一念,這個知見一建立,「即無明本」,就是生死無明的根本,空不掉,「知見無見」,假使把自己能知的能見的這個作用,統統空得掉的話,「斯即」,這個斯,這個就是這個斯,古文是斯,現在是「這個」,這個就是你的涅槃,佛的境界,清靜涅槃,「無漏清靜」,原文是這樣。

 

破楞嚴

我們有個溫州老鄉(瑞鹿寺上方遇安禪師),也是個和尚,不曉得是了法啊還是誠信,還是你們裡頭好幾個溫州出家人,這個傢伙調皮搗蛋,他看《楞嚴經》也參禪,永遠悟不了。忽然有一天,他把《楞嚴經》這個句點改了一改,他大徹大悟,他怎麼句點,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大徹大悟。

 

所以溫州人不能來往,太鬼了。人家說笑話溫州人太調皮,不能來往。

「知見立」,有了所知所見,

「知即無明本」,這一知,變成煩惱的根本;

「知見無」,所知所見都空了,

「見斯即涅槃」,見,你能夠達到這樣的見解,心境到達佛的清靜涅槃境界了,

所以後人不叫他的名字,那些徒弟們叫他破楞嚴(安楞嚴),打破了《楞嚴經》的句子他開悟了,破楞嚴。「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實在好啊,這改得好啊,改得好啊。

 

總偈

這個《楞嚴經》現在先開頭講到這裡,我們好好把腿放下來鬆鬆再盤,盤好了,好好坐一堂,再過四、五個鐘頭以後,我們這個禪堂的法會是什麼一個現象呢,「日斜風動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囉。

 

禪不在腿上,所以盤腿是練習把這個色身身體的氣脈、習氣的轉變,禪在心不在腿上,不在身上,這個道理先搞清楚。

 

現在天氣冷,我看禪堂今天看到那位同學比丘尼還做了一個觀音兜。這個很對,這倒是傳統。你們出家人傳統不管是比丘、比丘尼戴觀音兜。我到現在還有,不過這一次沒有帶來,曉得這個禪堂冷,戴那個觀音兜很好,普通叫觀音兜就是風帽,中國古代的農社會所做的風帽,你們可以仿他做一個。但是你們現在年輕人喜歡以首為美,以光頭為漂亮,那就沒有辦法了,漂亮去吧,天天在傷風中也蠻好,叫做出風頭。

 

現在我們再回轉來講到《楞嚴經》趕時間,講要點給你聽,仔細去研究啊,那麼好的寶貝、寶庫啊,佛說到七處征心,八還辨見,阿難有理悟了,這個禪宗所謂講解悟,理解到了,因此阿難感激痛哭,說了一個偈子,這個偈子就是你們做早課念的。

 

妙湛就是我們老和尚,「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我今見聞得受持」,你們都會背會念的對不對,會背吧,這個不會背這碗飯就不應該讓你吃了,這是出家的飯碗,這是阿難講出來的,阿難祖師講出來,「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你看,大家有念《楞嚴經》嗎,沒有《楞嚴經》,沒有妙湛法師,還有這個禪堂啊?所以妙湛老和尚了不起,

妙湛總持不動尊」,他坐在椅子上就是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阿難讚歎,佛這一次再楞嚴會上的說法,世間最稀有難得之法;

銷我億劫顛倒想」把我思想、學問搞不通的見解一下子把它消除了,等於言下頓悟,就是言下頓悟,所以言下頓悟在《楞嚴經》句子上;

不歷僧祇獲法身」不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那麼久的時間修持,馬上證得了法身清靜明心見性;

願今得果成寶王」現在我悟道了;

還度如是恆沙眾」我要回轉來度一切眾生,使大家沒有悟的都要悟,

 

所以下面這幾句統統講這個東西,都講這個東西,甚至說虛空可以打得破,這個真理是破不掉的真理,假定虛空可以打破了,這個真理是沒有辦法可以破壞的,就是下面一大堆偈子,不必寫了,你們都會背對不對,都會背,不要寫了,就要你答話。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囉心無動轉 

 

學禪宗的人有一句話,「學人不開口」你們下面在這裡求學的人,問你也不答,叫你也不講,

「學人不開口,十方諸佛下不了手」要對話嘛,你們天天要求這裡對話那裡對話,該對話的不對話,結果是牛頭對到馬嘴上去了,那有什麼用。

 

法身  報身

《楞嚴經》講到這裡,阿難悟道了,還要不要修呢?悟後還要修行,他這裡告訴你「不歷僧祇獲法身」就是法身智慧身的境界。

 

報身的問題來了,這個色身,我們現在父母所生之身就是成了佛的報身,要受報。前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前生不佈施藥物,不佈施醫不招呼別人的痛苦,所以這一生來的身體不好,多災多難又多變。所以佛告訴你佈施醫藥佈施,來生健康,天天把佛前打掃乾淨把禪堂打掃乾淨,佛前香花供養來生長的漂亮,天天講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來生長得醜陋,你想要長得胖胖的像菩薩肚子上大大的,我經常講那些胖子們不要怕嘛!肚子更大一點更好,將來做大老闆開支票的時候,不要辦公桌的,放在肚子上一簽就對了嘛,又什麼不好呢?大肚子有大肚子的用處嘛,善於用其長嘛,對不對?而且這個肚子一大擺在那裡很威嚴,瘦的也有瘦的好處,這個是色身問題。

 

報身怎麼轉,這一下《楞嚴經》的問題來了。

佛的大弟子,四大弟子之一富樓那提出來問,你跟阿難所講的這些道理,師兄已經悟了,我們也聽懂了,但是你講的這個生命本體本來是清靜圓明的,空的,清靜圓明的,云何復生山河大地?為什麼會一動,變出來一個世界?

 

這個世界生那麼多東西,而且還變一個男的女的,還生了我們這些人,不是多餘嗎?這個生命怎麼來的,科學問題來了,這就是生命的根源。

 

富樓那說,世尊啊,既然是清靜圓明,「云何」為什麼?「云何復生山河大地」,這個物質世界怎麼造成的呢?大問題來了,你看所有經典沒有這一部經那麼科學化的,一刀就殺進來,這個問題大了。你們這些看《楞嚴經》,你們也讀佛學院,你不在研究佛經,佛經都在研究你。你自己還不知道,我看你們以為自己是信佛啊,佛在信你們,信你們這些眾生顛倒妄想,你信不信我所講的,你們看《楞嚴經》翻開第四卷一看,上面七處征心、八還辨見講了那麼多,

 

文殊師利 

後來富樓那來了,這一刀殺的很厲害。一刀,醫生在解剖上這一刀就向心臟這裡,一刀就劃下來了,後來佛做這個結論,「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找到沒有,這裡有啊,大偈子,原本在這裡。「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你們說老師真厲害,那麼大年紀記憶力那麼好,哪裡叫記憶力,你們也一樣,有心沒有心,告訴你們,像我們看到好的句子,學佛幹什麼,就是要為自己,這就是自私,什麼記憶力好,我要找這個生命要想成佛這個重要的地方,那麼我的生命還不拿到?還不記住?

 

他說「覺海」就是我們大家的本心本性,能知能覺的那個生命,要入娘胎以前的,死了以後的,這個原來的覺性叫覺海,這個覺性,梵文叫「菩提」,所以佛,佛的這個音是梵文的音。佛陀佛者,覺也,就是大徹大悟的人,這個覺性,就是代表這個,就是我們心性本體,那麼它形容它上面《楞嚴經》講過我們生命的覺性,整個的宇宙虛空不過等於覺性裡的一個小水泡,所以我們這一點小生命算什麼,你的根本生命是那麼偉大,就是我們忘記了自己偉大生命的根本,只把自己這一點一個肉體抱到當了生命的全部,太錯誤了,所以現在你認識了這個本來生命的大覺之性是大海一樣,那麼偉大……,真偉大,不止四個偉大那一百個、一千個偉大。覺海。

 

」這個就是你的本性,

」像那個清水大海,乾乾淨淨的,本來清靜圓明,一點點妄想雜念沒有,等於清靜水裡頭下面的小沙子、小石頭清清楚楚,沒有關係啊,覺海性澄,澄澄湛湛,真清靜啊。

」是圓滿,沒有缺陷的,

圓澄覺元妙」,不是這個圓字,一塊錢那個元,你們又翻不到(註:此處南先生糾正黑板上寫字的錯誤),就是圓澄覺元妙,圓明然後不是這個元,這個圓,因為圓滿的,乾淨的本性,這個元,一塊錢兩塊的元,這個「元」字,原來的原,原來就很妙的,所以佛法妙不可思議妙得很。「妙」這個事情,這個中國文字太妙了,講不出來,妙就是妙,這個你沒有辦法解釋妙是什麼意思?中文字不過是個少女就叫做妙,少女不曉得有什麼妙,這個文字,這個妙字它兩個拼攏來少女,不管了,這個妙叫什麼妙,很妙。

 

對……他說這個是悲心說的(悲心師),這個是悲心菩薩,他說的文字言語都說不出來的,那……怎麼好,不過不曉得怎麼好,他表情沒有我這樣厲害,那個東西說不出來的就叫妙,就是妙湛老和尚,你看妙湛老和尚那個就很妙,就是這個妙。「圓澄覺元妙」,原來就那麼妙,妙這個字包括又是空的,又是有的,空的,那麼清靜的那麼圓滿的,可是世界上萬有的東西,谷子、麥子,包括人、狗、螞蟻,它也有,都是它生出來的,你說它妙不妙,就是那麼妙!

 

生命的源頭

好!他問的哦!本來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物理世界太空也沒有星球,為什麼變出一個地球來,變出一個月亮來,這是誰造的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人造的,也不是唯物自然來的,「因緣所生」,因緣什麼生出來的呢?難道他的媽媽姓因,他爸爸姓緣啊,兩個因緣造出來,怎麼造的啊?不可思議,追下去,科學問題,

 

他說因為這個本體功能妙不可思議,它原來是光明,這個光明不要看到,亮光也是形容詞,一個光明,一個功能,這個功能啊永遠是光明的,比方我們這個電燈,你看到這個電燈那麼亮,對不對,大家都看到。這個電燈是物理物質的功能,當我們一按鈕的時候,等一下這個電燈就發出亮光來,對不對。永遠是這樣亮嗎,對不對?不是的!第一下按的那一亮一剎那之間已經放射完了,跟著後面的電又接上來又是剎那……,但是表面一看它沒有動,永遠那麼亮,實際上都是生滅生滅來去的,假相是永遠這樣亮,對不對?你懂了沒有?

 

他說我們生命功能很妙,原來明,像燈一樣照,照照照久了,你說這個燈泡照久了會不會壞,這個在物理學機械上叫做……,一個機械任何物理它的功能也有疲勞的時候也要休息,它在生滅中,在勞動中,不過我們看不出來,以為這個電燈開了就會亮,消耗了多少,生命功能一樣,他本來清靜圓明,清靜圓明這個現象照久了以後啊,「諸法無常」,他起變化,生出來這麼一動變出來一個東西來,

 

這一動變出來,就是西方哲學、科學就研究了,中國人過去不太注意這個研究,不去管它,生就生吧,死就死吧,中國人素來氣派很大,有就吃,沒有就拉倒,西方人不同,這個吃要怎麼吃,拉倒這麼拉,這就是東西方民族性的不同。

 

這個東西,西方研究啊。開始這個宇宙動力一動,先生水,先有水,第一元素是水,有水就變出來地水火風,變出來物質的世界。但是西方希臘同印度同佛以前,都有幾派的爭論,所以講唯物論與唯心論,三千多年前,在西方已經吵得一塌糊塗。究竟唯物唯心搞不清楚,到現在還在爭論。像我們今天意識形態的思想上還在唯物唯心上。實際上走的老路,哪裡有新的創造呢!人類這個問題就沒有解決啊!所以這個事情...

 

但是中國過去也講過了,譬如講五行,大家算命金、木、水、火、土也是講這個東西,不過給一般亂用到算命看風水。所以《易經》上講金木水「天一生水」,易經是中國老古話,這個天也就是代表這個天,物理世界的天。這個「天」也是理念天,等於我們講那個本性。

 

第一個一動以後生出來的是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這一講,又講到《易經》的數理與物理去了。那要給你們上個五、六年課你還不懂。講到《易經》你不要看那麼簡單,所以生出來以後,「元明照……,所立照性亡」,等到變成一個物質能變成生命,現在我們的生命有知覺有感覺以後,你的本性那個光明蓋住了,掉了。我們的大老師、大教授師,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提了這個頭,富樓那也沒有追問,然後一路一路就下來,下來以後分析到什麼程度,地水火風都給你分析了,物質的關係,

 

他所以講風。譬如我們大家行香坐在這裡,妙老我們坐在這裡,我們幾個人一走動,你曉得我站在上面喉嚨怎麼啞呢,你們所有的細菌,所有的毛病在空氣中都向我這裡撲,我是你們地獄的出氣筒,你們散發出來好的,我沒有吃到,壞的都來了。然後兩腳,你們一走動啊,陰風慘慘,這裡冷得不得了,這股風哪裡來,也不是你要給我,也不是我要的,「動則生風」,對不對?一動就有風嘛,在哪裡?在你身上,現在找找看有風沒有?沒有!在空中有風沒有?也沒有。因動就來了,不動就靜了。

 

你的妄念也如此,所以佛在這裡地水火風物質,分析得清楚,《楞嚴經》上「性風真空,性空真風」,這物質世界地水火風本來都是空的,你說它空的,是有的,一動,就起來作用,

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它的功能,它的本體,物理世界的本體同你心理一樣,本來是清靜的在哪裡呢?

 

「周遍法界」這個宇宙裡都充滿了,譬如我們大家曉得,電,這個電多厲害,假使開了一觸電就死了,這個電在哪裡呢?電能在虛空中,我們兩手虛空一撮,燙起來就發電,一撮就發電,那麼這個電在虛空中,我們在虛空中走來走去被電死了?沒有啊,蠻好的,可是假使你自己真觸燙髮電,會把自己燒死的,真的哦。

 

所以你說它是空呢還是有呢?所以,「性風真空,性空真風」,他的本體功能,「清靜本然」,自然的,「周遍法界」充滿在一切處,等於基督教講的,講好的新教講的,上帝在哪裡,無所不在無所在,這個物理世界功能你說在哪裡,什麼都沒有,你說沒有都有,無所在無所不在,清靜本然周遍法界。

 

下面再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

他說這個物理世界這個功能,生命的功能無所不在,清靜本空,

「隨眾生心」它配合你精神生理的作用這一念,兩個心物一元,隨一切眾生的心理的變化,

「應所知量」你所知道的,你的知識範圍到了什麼地方,它就起什麼作用;

「循業發現」跟著一切眾生業力在變化;

「寧有方所」它空的,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哪裡有一個方位呢。

 

你看牛頓看到蘋果落地,一看到了,發明地心吸力,這個蘋果天天落地,中國人天天看到,牛頓看到蘋果落地就發明了這個原理,我們中國人吃了很多蘋果變了大便了,變大便也不錯啊,他發明了這個原理也不錯啊。

 

瓦特這個科學家怎麼發明電力呢,因為他書獃子愛研究,早上起來煮雞蛋,忽然研究,想啊想,看書呀,等於我們參話頭看忘了,那個雞蛋嗚……這個水噴上來,這個熱氣上來把蓋子衝動,有這麼大力量,因此他發明研究,發明了這個動力,這個動力是科學的發明,同你修道參話頭悟道的發明一樣,本來這個真理存在就是要你去發明它,所以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所知道的,你的知識你的智慧的量有多大,你就發現得有多大,

 

「循業發現」,跟著你業力大小而起了作用,然後等於安那般那一樣可以成佛,可是你把安那般那拿來呼吸去練成氣功了,那就是用小了,但是也有沒關係,各人業力不同,「循業發現,寧有方所」,並沒有固定的啊,你說它,方就是方位,所就是所以然,你說它空也好說它有也好,是這個樣子,它把物理世界這些……統統告訴你,

 

所以研究科學,研究這些還非深入楞嚴不可呢,然後作後富樓那這個問題問完了,佛又告訴你要怎麼去五陰解脫,剛才有個同學問怎麼樣五陰解脫,怎麼樣修持解脫,成道之路,講到五陰解脫就是說修道,你們小說看多了,走火入魔,也沒有鬼,也沒有魔,就是生命生理、心理的變化,一個什麼程序有什麼境界,一部楞嚴經把物理世界統統把它講完了,真是偉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