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7, 2020

第二十四盤

 

01本師成佛與打七

02生命科學及死亡

03中陰和入胎

04住胎與成長

05七支坐法

06體操與入定方法

07入定福德智慧

08安那般那六妙門

09龍樹及概論

10定境分析

11止觀詳講與定境

12羅什法師

13四禪與氣脈

14般舟三昧與氣脈

15韓愈李翱

16張商英開悟

16

17達磨四句

18德山與曾參悟道

19馬祖及朱元璋

20靈光獨耀四偈

21一二禪境界

22見戒禁取見

23三四禪境界

24八定的修持

25達磨祖師

26參話頭

27克勤禪師

28峨眉山閉關

29輕安和靜坐經驗

30光厚和洪部長

31唯識和中觀

32中觀與八識

33現量比量非量

34密宗修法及唱念

35八識頌

36洪醫師報告

37楞嚴經真心

38楞嚴世界成立

39楞嚴經總結

40教育和希望

 

 

 

 


【戒定慧】

還是回轉來,講我們修持禪定。這個四禪配合這個四天,所以我吩咐你,不是說你打坐坐好了就會生天哦,打坐是個外形,是個修養,所謂,戒定慧,你想真達到這個守戒,不得定,戒律守不住啊,不得定,慧生不起來啊,所以這三個東西像飯鍋的三腳,以定為中心,一得定了還有個屁的戒,當然不會去殺生,當然不會去偷盜,殺盜淫、妄什麼都沒有了,不需要戒就戒了嘛,戒就在其中嘛。

 

不得定的話,隨時犯戒隨時又守戒,戒完了犯了以後,阿彌陀佛懺悔、懺悔,懺了不悔。下次再來,阿彌陀佛,阿彌馱活,永遠懺悔,等於我說你們信佛的,信基督教的、天主教的,我說你們這些人千萬要信啊,

 

信教的人啊都心腸很貪,你看那個犯了罪的人到教堂一跪,上帝,阿門懺悔,就出來了,等一下又去幹。你看信佛的人去到廟子上拜拜,十塊錢買了些香蕉啊,餅乾啊、甘蔗啊,買了一把香擺在佛前面,大拜一番,保佑我健康長壽,保佑我兒子長大,保佑我丈夫好,保佑來生、還保佑生西方,保佑了一大堆,又發財又陞官,然後拜完了,水果帶回去給孫子吃,你看那個多貪心啊,就花十塊錢,要求這個,保佑那個,保佑什麼,保佑都保佑完了。這不能夠說一般居士啊,你們也一樣哦,早晚課,南……無……唱兩句好像功德圓滿了,然後要求這樣,要求吃包子啊,要求吃的好,要求……你看多貪啊,貪瞋癡慢怎麼去啊,對不起啊,我亂吹的,不曉得吹得對了沒有,讓大家作參考。

 

所以要瞭解四禪定,就是給你修到了,只能夠配合你那個福報。修定是修福哦,真的福報。

 

所以我常常勸人,許多老年的朋友,趕快學打坐啊,為了自己健康,免得少進醫院。自己媽媽給你的兩個工具,兩條腿,自己媽媽給你兩個鼻孔,一毛錢也不花,鼻孔自己的,腿也自己的,這兩個手一盤,坐在那裡,越多坐越健康,一毛錢掛號費也不花,偏不幹,硬要花錢找醫生打屁股上注它一針,注得屁股也發腫,然後說「我住醫院,我在看醫生」。你打坐嘛。「等醫院出來,我醫生看好了再打坐」。世界上的人啊~眾生顛倒,沒有辦法。

 

所以定是有這樣的重要。所以四禪是配合天人境界,定是福報。你看你們這七天坐在這裡,飯來張口,茶來伸手,下面的人那麼多在忙,然後你們坐在這裡,兩腿包起,還有毯子保護,然後坐在這裡等著吃吃包子,引磬叮一下,自己心裡頭南無包子來了,多好啊,多享受啊,你們還沒有得定呢,所以修禪堂得定,這個福報呢,老和尚在那裡,嗯……嗯……我硬要修一個……他修好了,他給你們培養的福報,所以定是修福啊,不要認為這個就是了不起了,真的佛法是在心理上習氣轉過來,要想成道是慧,所以戒定慧三學,悟道是慧,不是在這個,

 

可是你說,我們下面有位老朋友啊,小朋友年輕個子大,那個和尚看到我在笑。他正要發心修,他大概想,老師你這樣一講,我就不要學打坐了,我還是畫我的畫,那就糟了,打坐定還是重要的,戒定慧兩方面都靠它,它是一個機器的中心啊,建築的中心,你這個中心不好,不行的,大概介紹到這裡。

 

【四禪八定】

那麼我們還是翻開來看,四禪介紹完了,四禪不是有八定嗎?後面還有四種定,那麼你看,我們看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三、離喜靜慮,這一的第頁四行四禪捨念靜慮,就是捨念清淨了,解脫呢,我們不解釋了,上一次解釋過,「解」,這個結打開了。「脫」離開了。

 

八個解脫,哪八種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脫,這怎麼講,你們的老師們都給你們講過的,哪一位起來講,獎金拿出來擺在這裡,怎麼講?有色觀諸色解脫,你們都讀過的哦,現在我不是考你們,我要在你們前面聽課,你來講好不好?你來,你像個彌勒佛那個樣子啊,正好講彌勒佛,靈光一點嘛,腦筋不靈是說這個,外面的諸色法,他是說觀外面的色法是由因緣所成的,因緣和合而成的。講下去啊,多講幾句啊。因緣所成,它本來就是本體就是空的嘛。你說,有色觀諸色解脫是這樣意思是吧。對。你的意思我聽懂了,你們聽懂了沒有?你們也聽懂了,我覺得我蠻聰明的,你們同我一樣聰明,我有點不舒服耶,真的啊,我為什麼講他講我聽懂了,我現在……沒有關係我們研究,我們彼此同學,你忘記了,你不要……當年你是老前輩的時候,我還是小孩子呢,現在不過換個位子沒有關係,好,你講的對,交代的沒有清楚,現在你要練習,你將來要做法師的,就要學我的辦法,交代給大家清清楚楚。

 

一、有色觀諸色解脫,這個物理世界同身體都屬於色法,你講對了,地水火風空,包括空哦,都屬於色法。普通講地水火風色法都是物質世界、物理世界,包括我們身體也是生理、物理世界,是有色,「我們第一個能夠真達到解脫的程度啊,看這個物質世界,這個觀,觀察,看清楚物質世界包括生理這些都是空的,真看到清楚,證到、觀清楚這個道理就在物質世界,現實的環境裡,世界上就得了解脫了」,你的意思是這樣,我知道你是我老前輩,我怎麼不知道呢,當年我就聽過你那麼講給我聽的,對不對。現在就是這樣交代,就清楚了,所以你剛才講的意思我懂了,你講對了,對就是對,不能夠冤枉你不以,懂了吧。

 

第二個再講,再來,我們是研究嘛,研究就是討論性質的,你讓給別人講也可以,你是彌勒佛,胖胖的,你找一個瘦的是濟公和尚,你就讓給什麼濟公也可以,但是不要耽誤時間,二、內無色想,句點,圈在這裡哦,不要說,內無色,不對哦,「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怎麼講呢?就是,就是觀那個同嘛,內面的色身嘛,一切外在的諸法……諸法它皆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皆是空的,這樣呢,然後解脫。嗯……你講的蠻好,差不多。講實際的功夫的證驗,這一切皆是因緣,並不是不對,很好,

 

第二,內,對身體生命以內來講,到達無色,就是剛才講等於初禪境界一切都空了,修證到空了,無色的「想」了,這個觀念都沒有了這念頭,那真是修到了這一點,再來看外面,就看物理世界解脫的更大了,否則,你們那麼講完全對,不是不對,所以變成一個普通的佛學,那給世界上,社會上把佛學歸到哲學的範圍,就是這樣。

 

實際上佛學每一個經典,每一句話都是科學,都是可以求證到,不是理想的哲學,這個意思瞭解了吧,謝謝,拿過來啊。我們晚上再發獎金給你,你講對了,你是四川人啊,四川哪裡人,你是這裡的同學是吧,我聽你口音講四川話的。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完全講實證的功夫了,內外清淨了,解脫身哦,剛才講初禪、二禪身體這個觀念空了,不是理念上空,真修持到達了,淨解脫身,作證,就是科學求證明,證到了作證具足住,不是講空話了,完全實在的做到了,具足住,得解脫了,這三點,也就是修禪定達摩禪經,修止觀天台宗講十六特勝裡頭的,特別的境界,也是八解脫特別境界,

 

那麼第四到空無邊處,空無邊處定,它到四禪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個定境都屬於意識心理的,不是生理的,那麼四禪八定,是不是說,「初禪以後到二禪,二禪以後再到三禪、四禪,然後第五個才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等等次序來?」不是的,這八個是邏輯上給你分類,根據身心上。如果你是一個定力很高的,我兩腿一盤,一切皆空,不管你有相的空無相的空,空掉了,空掉了以後,寧定到極點,達到初禪境界,也有的,就像你們修持都有的,你自己看不清楚,而有時你兩腿一盤上座,也沒有想頭,可是似想非想也空了,空了以後呀,有無知之間,當中有知,有知裡頭無知,非想又非非想,一下進入三禪的離喜得樂,也有的,不是說一步一步……那麼呆的,這個意思聽懂了吧,我交代清楚沒有,聽懂沒有?不是你們聽懂沒有,很抱歉,我講對了沒有?好像都不響,我就不能講囉,就是說沒有對囉,又要重來過,很耽誤時間耶,可以通過嗎?真奇怪。四禪八定簡單的那麼交代了,

 

第八,這裡的,彌勒菩薩講第八個解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所以得阿羅漢果是什麼果位,真正的現象,想滅、受滅叫作寂滅,不是無想定的想滅哦,習氣各種想思想完全清淨了。「受滅」身體沒有障礙了,感受沒有障礙了。「想受滅,具足住」,硬是達到這個境界了,才真得解脫了。這講四禪八定講的……所以《瑜伽師地論》,要你們好好研究啊,不要放在那裡,犯了剛才哪位清朝,那位大小姐的那個詩,「經蝕僧櫥有蟗蟫」。

 

我經常感覺到,像台灣大藏經啊,到處都是啊,又便宜,大廟小廟,有許多居士個人家裡都一部兩部啊,一個小和尚一個廟子。那個小廟一出家了,沒有幾年,像你們年紀輕輕,如果在台灣,自然而然,師父啊,各種供養來,就買一個公寓的樓房做廟子,上面又有冰箱又有電視、又有大藏經,享受的我們天人境界,然後那些大藏經擺在那裡,請那些同學來看,書蟲,真可惜啊。

 

所以當年我為什麼跑到峨嵋山去閉關,整個四川還是別處,還找不到大藏經,只有大坪寺一部,才跑去,師兄才給我護關,還東西給我吃……都是他,那麼可憐啊,才跑到那個地方。廟子上說不剃了光頭,不做和尚,還不能閱經耶,不能閱大藏經,那很嚴重啊,那裡像你們這樣的福報。

 

「云何安立」,他說,四禪八定。所以古文翻成安立,就是怎麼樣確定這個範圍,「謂」講只有唯此等名等引地,上面所講的四禪八定八解脫這些不是佛學,做哲學理論的名詞,這是一個科學去求證的一個原理,上面等名,等引地,平等引發的,等於那個機器總開關,電腦的開關要總開關,在這裡一按,整個就引發出來了,那個電力就出來了。

 

但是他講,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所以我們打坐修定很難得真的能得定,因為我們這個思想、習慣、情感、生理還在欲界中。譬如肚子餓了,就坐不下去了,食慾,要吃的,這個慾望就來了,其它的欲還多的很,所以不了欲,難啊,所以我們出了家,早晚功課,「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對不對?皈依僧是什麼呢?眾中尊。怎麼叫眾中尊啊,大眾裡頭都對你崇拜信仰,要做到這樣,大眾裡頭,人群裡頭,社會上對你是崇拜的信仰的,你就做到了這個僧了。

 

所以佛法是離欲。他說,所以要想得到定的境界,「非於欲界心一境性」。譬如念佛的人都想念到一心不亂,但是有幾個念到一心不亂?很少!原因什麼呢?他一邊念佛,一邊欲界的心,欲界的世俗的觀念一點都沒有丟掉,此心清淨不下來,不能專一。「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為什麼?他說上面所講四禪八定這一些,「由此定等」,由就是由來這個由,由字上面出頭。原因,由於這些定的境界,心中沒有疑悔之心,像疑悔的心理我們經常有,有時候想學密宗啦,嗯,這個比較好,學了幾天密宗了,後悔了,唉啊,還是禪宗好,信心不夠。有時候想練氣功了,功了半天,又覺得不對了,又想要去找老公了,原來都在後悔中,「疑悔」要無悔,「歡喜,安樂,所引心情,欲界不爾」,欲界裡頭不是這樣,做不到的。

 

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因為在欲界裡頭,我們普通一個人生的生活環境中,心境不能寧靜,對於佛法不能真正的審正,「審」,審察的,內心反轉來審察自己,很嚴格很正確觀察自己,做不到,欲界眾生。譬如我們這些大居士們很多啊,台灣朋友們都來哦,我在台灣就怕這……那一次講經說法,一看都是這些面孔,那個地方打七,又是這一批面孔,「有法必聽,有課必上,有會必來,有功是用不上」,他在欲界中,好像很喜歡,可是證不到,因為在法,在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

 

「復次」,所以你看,古文就不給你圈斷,所以你們讀起更困難了,現在這一本還好呢,還加了標點呢,了不起了。不加標點,你連句子都讀不下去。如果照現在這樣排法呢,「審正觀察」,這一行就完了,重新要起頭,「復次」,復次是古文哦,現在講話是,上面是第一點,「復次」,第二點再來,再其次,「初靜慮中說離生喜樂,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喜」。還再其次告訴你,所以這個你看到佛經這裡很難看,看看會煩起來,因為他太科學了,一條一條給你分析的太仔細了,如果你學會了這樣,你寫的文章寫科學的文章就會了,寫什麼管理啊,什麼……條理分得很清楚,很嚴密。

 

他說,你初初在定的境界,「初靜慮說,離生喜樂」,對不對,剛才不是講過嗎?

「離生喜樂,由證住此」,如果真證到了離生喜樂,你的心理同生理狀態,「住此」,所謂定,我們普通叫得定了,要佛學「住」,等於一個人房子搬進來住在裡頭安定了。

斷除五法」,自然心理習氣上斷了五種東西,哪五種,

謂欲所引喜」,慾望所引的喜愛心理,清淨了,不會起來,這個欲包括男女之欲的欲,飲食的欲,包括了要什麼東西,要求什麼等等的欲,這個心理清淨了。那麼引發心理一種無比的喜悅,同彌勒菩薩一樣笑口常開了。

欲所引憂」欲所引的憂,憂愁的心理沒有了,是講欲所引,欲界中間所有,譬如說我明天想去買一個電暖器放在我的房間裡,怕那個太冷,這也是欲啦,雖然是正當的也是欲啊,沒有錢,還差了二十塊,買不到,不曉得問他借好,欲所引的憂,心理的憂愁等等……。

不善所喜」不善的所引的喜。做壞事,行為不對的,可是習慣,很高興,譬如抽煙啦,譬如喝酒啦,譬如做什麼,很多,很多……譬如吃麻醉品啦,不善所引的喜。

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的憂。不善就是惡的。

不善所引捨」,捨是什麼呢?在這裡,不善法所引的捨,這個難懂了,只要你想想這麼的,譬如我看這個東西,這個木魚是這位小彌勒佛的,是他的,可是我真看上了,真看上了,他也很愛它,我也很愛它,我知道他問他拿,要來,他也不幹,不問他要,我心理又丟不下來,格老子最後沒有辦法就一偷了事,等他這個小彌勒不在的時候,不善所引喜,我心理狀態想偷了,不好,我學佛的,怎麼可以偷呢?雖然是個木魚也不能偷,他走兩步,想想越可愛,管他呢,算了,偷就偷了,這叫不善所捨。切斷干了,上就上,怕個老幾啊,就是這樣,

 

這種心理,就是給你們講佛學講得非常好聽,沒有我表演的好,所以說你每一種書,每個東西要自己投進去,要深入進去,你才懂得這是個什麼東西,文字語言我只能表達到這樣,所以佛在楞伽經告訴你,世界上的文字,任何不管英文、中文,什麼文字,不夠用的,文字同語言也不夠用,文字不能代表人家的意思的,所以有時候你寫信給我,我還看不懂。不是看不懂,你那個文章太高明了,我是看不懂,就是不高明也看不懂,

 

你曉得我們人類講話,文字是代表語言的。語言是代表後面那個思想的,我們的思想變成語言表達出來,大家聽不懂耶!你我都是中國人,講中國話給你聽,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人與人之間意思沒有辦法溝通,這個語言文字不夠用的,所以人與人之間,假使語言文字溝通的了,人同人之間沒有誤會了,可是人同人之間真有誤會。你看我們講話多困難,“好不好?好不好?”不是語言哦,光靠語言好不好,嘴巴還要裂開,眼睛要瞪一下,眉毛動一下說,好不好?全身的力量用上去對方才懂,所以語言文字是這樣,所以語言你以為嘴巴講話是講話啊,有時候不要嘴巴講話的,所以我呢站在那裡看看,你就曉得我叫你要來了,有時候你就曉得這個是不字,不字……,不要了。

 

所以語言文字這個道理很難,因此研究佛經,尤其這個翻譯,你要深深的投進去。這一段我也是帶領你們叫你們圈起來,重要,這一段蠻長的,翻過來,講打坐修定,就是上面數下來這一頁,一二三四,第五行,「復次」,其次告訴你,「於諸靜慮等對障中略有五蓋」,這個你們都學過的,都知道,他說你們要修行修定,在靜慮當中,有五種障礙,障礙不給它打破,你就修不到。「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他說你好好在打坐修定,快要到達那個定的境界,這個魔障,我們所謂講魔,「魔」真有個鬼嗎,是自己心魔,這個魔障,障礙就來了。

 

何等為五呢,哪五個魔鬼來呢,「一、貪慾蓋」,貪心來了,甚至你們年輕人打坐坐的好好的,這兩天修行非常好,突然那個貪慾蓋來了,生理起問題了,老虎就下山了,格老子把它一點都沒有辦法,你心理是非常痛苦,懺悔,不應該……,你愈不應該,它很應該的就來了,對不對,一定不錯,貪慾蓋只好向這邊問,這邊我就不好意思問了,一定的,這一邊我也知道,這一邊我也知道,這個問題才大了,第一個障礙。

 

第二「瞋恚蓋」,有時候用功用的好好的,忽然那幾天脾氣非常大,無緣無故的會脾氣來,而且呢,想起來三十年、五十年前的事情,都想得起來,格老子氣死人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氣死啦,心理、生理習氣,業力的障礙來,瞋恚蓋。回轉看,本來好好的同學,忽然你還用功嗎,平常呢,還可以,雖然肚量還蠻大,彼此可以包容,忽然到那幾天了,恨不得他離開他,再不然你不走,我走,就是這樣,瞋恚蓋來。

 

還有呢,第三種,「昏沉」,一坐就睡覺,不坐還好,一坐就睡覺,

 

等於我常講的,老年人跟你少年人、年輕人,有五種相反的,老年人啊像我們這些老頭很討厭的,人老了,因為我是老頭,所以可以講的。你講他的好話,耳朵聾聽不見,你一罵他,他就聽到了,第一。第二,現在你告訴他什麼事,當下忘記了,年輕的事,五六歲三歲都想得起來,而且給你講都是過去的事,不是現在的。第三種,坐到了就想睡覺,躺下去睡不著了。第四種,笑起來就流眼淚,哭起來沒有眼淚。你們記住哦,你們到了幾十年以後,都是如此,下面還多了,不多講了。我們講佛經,

 

所以第三種昏沉就來了,昏沉有很多種,那麼別的經典上佛也講,兩種,一種心理上的疲勞,容易昏沉,要睡覺了。一種是身體上的疲勞,也睡覺,身體不健康就睡覺了,尤其是打坐,平常精神蠻好,真的一打起坐來想用功,就來了,所以你看,你們別的禪堂裡不在乎,在我,假使在禪堂裡,你這個就逃不過我的眼睛了,有些坐在那裡看到好好的,實際上在睡覺,昏沉。不昏沉,去掉昏沉的蓋很難,尤其睡覺,譬如有些人,你睡眠睡慣了六個鐘頭,你睡五個半鐘頭起來打坐,一天都昏沉的,就是習氣,睡眠是習慣,並不是必然的,昏沉,所以昏沉睡眠蓋,把你障礙住了,得不了定。

 

第四種,「掉舉惡作蓋」,不是惡作蓋哦,這個字是叫惡作,在台灣講國語啊,是第二聲,是不是啊,「惡」,這是出哪裡啊,你講的,你們上去寫下來,大陸現在是怎麼樣,用第幾聲啊,惡,可惡的惡,這個「惡」字讀ㄨˋ,你們怎麼拼音,一樣的,兩邊一樣的,我以為兩樣的,掉舉惡作蓋,什麼叫「掉舉」,心不是散亂,可是不能清淨,雖然坐在這裡啊,你沒有去想它,它自己出來了,

 

等於一本書叫《笑禪錄》,你們沒有看過,講用功的笑話,也是真話,有一個老先生喜歡學禪,天天在家裡用功打坐,這個太太就反對,老太太,可是老公要打坐,她也沒有辦法了,太太也反對不了,乾脆自己也跟著丈夫盤腿打坐,坐了兩、三天以後,告訴丈夫,怪不得你要學佛打坐,打坐真好。丈夫說,怎麼你也學打坐了,他說你怎麼曉得好處,哎呀,我一坐起來,十五年前,隔壁某人欠我十塊錢,都忘了,一打坐,出來了,打坐有這個好處。真的哦,所以你修行越好,從前的那個習氣啊,老帳都會翻出來,老毛病會出來,它不是你散亂想出來,它是掉舉來的。

 

惡作蓋」,惡作,就是我們現在的話,是什麼呢?惡作,討厭,有時候自己……我們人生活著很討厭,有時候自己對自己蠻討厭的,有沒有?你們有這個經驗沒有,自己對自己討厭過沒有?有啊,那你好像跟我一樣,都是一個人,有時候就會如此,掉舉惡作。

 

這五種蓋,第五呢,「疑蓋」,自己信心不夠,有懷疑,所以有些人做功夫,學佛,其實已經到了某一個程度,某一個境界,因為自己認不清楚不夠啊,又不行了,所以這五種蓋,障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