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7, 2020

第十八盤

 

01本師成佛與打七

02生命科學及死亡

03中陰和入胎

04住胎與成長

05七支坐法

06體操與入定方法

07入定福德智慧

08安那般那六妙門

09龍樹及概論

10定境分析

11止觀詳講與定境

12羅什法師

13四禪與氣脈

14般舟三昧與氣脈

15韓愈李翱

16張商英開悟

16

17達磨四句

18德山與曾參悟道

19馬祖及朱元璋

20靈光獨耀四偈

21一二禪境界

22見戒禁取見

23三四禪境界

24八定的修持

25達磨祖師

26參話頭

27克勤禪師

28峨眉山閉關

29輕安和靜坐經驗

30光厚和洪部長

31唯識和中觀

32中觀與八識

33現量比量非量

34密宗修法及唱念

35八識頌

36洪醫師報告

37楞嚴經真心

38楞嚴世界成立

39楞嚴經總結

40教育和希望

 

 

 

 


否定一切,你講什麼「喝」。這叫喝,並不說,啊……,那幹什麼!人不作學狗叫啊,那還叫禪宗。中國的佛法,佛法到了中國變成了中國文化了,佛風都不同,不像釋迦牟尼那個慈慈悲悲的。這個教育法大變,就是佛法的教育法,這個打棒子。什麼人開始啊,我們四川老鄉開始的叫德山棒,臨濟喝。禪宗有名的故事,雲門餅,趙州茶。四句話。這四位大禪師的教育方法作風各有不同,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哎!有些教育法,那叫做心狠手辣。這些大師們的教育法是心狠手辣,才能夠教育出一代的宗師人才,教育一代的大宗師大師,比培養一個帝王都難。

 

所以佛家佛門,佛教有一句話,「佛門裡頭出家成佛,非將相之所能為」,也可以加兩個字,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這意思說可以做大元帥,可以做好宰相,可以做好皇帝,不一定能夠成佛啊!這個牛吹得多大,一點也不吹牛,。老實話。這是我常講的,我們要做一個英雄容易,做一個聖人很難,做到了聖人才是大英雄。所以像每一個佛的大雄寶殿,佛的殿上面四個字大雄寶殿,那才是個大英雄。佛就是聖人,聖人就是佛。

 

怎麼說法呢,我常說做英雄可以征服了天下易,統一天下容易,征服兩個字曉得寫,征服天下易。腦子跟我這裡反應,不要我看你才寫。征服自己難,英雄都不能征服了自己。征服天下統一天下是英雄,不要征服天下專門征服自己成就了是聖人,這個是大英雄!那個大英雄好做,做外面的,為什麼?征服天下的英雄,把自己的痛苦煩惱加在所有人的頭上去。要征服自己成一個聖人,把天下人的痛苦煩惱挑到自己頭上來。此所以差別在這裡。所以說學佛成道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啊!可以做帝王將相,不一定能夠自己征服自己而成佛,征服自己多難啊!

 

所以佛法裡頭六波羅蜜,叫忍辱波羅蜜這個「忍」,忍就是切斷的意思,一切要切斷放下,忍辱波羅蜜這個忍,你看這個忍字,怎麼中文,中文怎麼寫,你看了這個字懂了中國文字,自己心裡頭插了一把刀,這一把刀向自己心裡頭割的,一切就割斷了。所以禪宗大師們造就了一個佛、一個聖人,他的教育法是心狠手辣,尤其禪宗,佛法到了中國產生這個禪宗,剛才講到,德山棒,為什麼創下了用棒打人,現在用香板打人這個記錄呢?

 

【德山吃包子】

這個人叫德山禪師,四川人,唐代,唐朝的時候,唐朝那個年代慢慢講了,現在不給你們上歷史考據,他在家姓周的,姓周,那個周,他的五百年前一家人,周家的。他出家了,學問好得很,專門講金剛經,他一上課聽眾好多哦,所以都佩服他講金剛經,所以有人也叫他周金剛,專門講金剛經,佛法學問好極了,後來他的名氣大得很,學術、宗教,拿現代話來講,宗教、學術,宗教哲學的成就高得很,名氣很大,

 

可是有人告訴他南方下江,四川人叫我們這些人腳底人,腳底下的,他們高我們低,所以我們這些四川老鄉,那些四川老鄉都很傲慢,講我們腳底人,客氣一點是下江人,不像我們台灣叫外省人,下江,他在長江的上面,流下來往下面都是下江,也是腳底人,這個腳下面的人。

 

周德山,人家告訴他,南方下江啊,南宗有個禪宗,不講學問不講經教,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大為流行,其實禪宗開始呢,六祖的第三代才打開門的,打開門的也是四川人,就是馬祖,馬祖怎麼悟道,歷史慢慢講給你聽,聽累了就放腿子啊,你腿子很累我嘴巴不累,嘴巴也很累,好好聽。

 

這個,他說:「那還得了啊,這個簡直入魔了,學佛多難啊,要搞個經教道理搞清楚慢慢修行,三大阿僧袛劫慢慢經好多生,好我生的修持才能成佛,這個禪宗說,明心直指人心見性立地成佛,那有這回事,那就是入魔了」,拿武俠小說來說,走火入魔的這還得了,我非救他們不可,他發大慈悲就……自己挑了他的著作,金剛經的註解很厚,古代唐朝不是現在啊,每個字自己寫的,所以他把稿子啊,一挑挑起來出川了,依四川人講出川,離開了四川,下來到江西、湖南一帶看這個禪宗,

 

聽說江西有個龍潭禪師,龍潭禪師,龍潭是個地方沒有問題,這些大師古代出家人,就不要自己的名字了,取個代號就是了,什麼圓觀啦、中觀啊,什麼心道啦、道心啦,反正翻來翻去,法雨啦、雨法啦,總是這一套嘛,什麼了不了的,了的法啦,法的了啦,都是這一套,反正……,這是代號,並不當名字了,因為不好名了,就表示自己不要名了,名利都不要,隨便取個代號,但是他……但是他就不講了,有些人就是出了家還是好名,這個話本來不想講,到了這裡,痰一樣,不吐不快就吐出來了。他要去龍潭禪寺,準備好好教訓這些禪宗的傢伙,什麼不好好看經教讀書就能成佛,

 

結果挑了,一路走到江西,那個時候沒有飛機沒有火車,當然沒有汽車,都靠走路的很辛苦,尤其出四川到江西來,不是走陝西那一條路呀,不是走秦嶺呀,這三峽這一條路更難,很難走啊不得了的,你看李白,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寫的詩,他也是四川,也可以算是四川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到四川這條路有這樣難,不是現在。

 

他到了快到江西龍潭地方,就是剛才我們一樣,肚子餓了要吃點心,看到路上有個小店,一個茅草蓬搭的小店,有個老太婆,同我們今天一樣專門做包子賣的,大概肉包、素包都有,這個老太太不打眼,出家人節省一點,買兩個包子吃吃就好了嘛,他就把這個一套書,他的書名金剛經註解叫《青龍疏鈔》,青龍,這個很不得了啊,

 

這本書沒有出版,當時老古出版社還沒有上去,所以書還沒有出版,是原稿疏鈔,大家曉得他有這本書,很難得看到,當時沒有出版沒有印刷,古人讀書很可憐啊,研究佛經,一個字一個字拿手來抄的,不像你們,你們現在太享福了,所以學問不好,還印好,像我們這一趟,還印了好幾萬塊錢的經典來送給你們供養,你們拿到,將來不要去包肉了已經了不起了。

 

【指月錄包肉】

我在台灣有一次印佛經印指月錄,印我的書印出來賣不掉。我有個學生做社會處的處長,實在賣不掉沒辦法。我說你想辦法,你想辦法,我說我欠帳,真的啊,為了印佛經欠帳。他說老師,我這個社會處長不能拿權力壓迫人買書。我說誰叫你用權力賣書啊,你給我想辦法嘛,你總比我認識人多啊!他就想辦法,最後因為我真的借錢來印佛經,印指月錄、禪宗,指月錄

 

怎麼去台灣。歷史因緣很奇怪,我還在成都,民國三十七年,三十七年冬天我還在成都,這個,這個……是冬天還是什麼時間呀,這個我一個朋友,黃埔四期還是六期我記不得,叫劉乙光它專門看管張學良的,由上校看起,看到了官到中將才死台灣,我說你一輩子做官,我就想做你那個樣子,什麼都不要勞動,看一個人就看到中將,我說你真好,現在過世了。

 

我們常說笑話,那個時候他把張學良,蔣老頭子的命令下來,已經移到了台灣,張學良一到了都是他帶一排憲兵,幾十年就是那麼看管,就是劉乙光,

 

這些歷史秘密你們都不知道,現在不要去宣傳都過去了,張先生還在,不好意思,不要亂……亂講,講到這裡不能不講,這個劉乙光就寫封信給我寄到成都,他說趕快買一部指月錄,寄過台灣來給我,在台灣新竹,因為張學良先生要學禪。

 

因為劉乙光呢,也學禪,也拜我們的老師袁老師的,所以說我們等於同學又是好朋友。你趕快買一套寄過來,我接到他的信啊當然買了,在成都文殊院有個印經處,那個老的古本的木刻的。我就買了一套,包好航空寄到台灣,寄到劉乙光給張學良,等到我到了台灣以後,台灣是那個時候跟香港,香港我現在批評它是文化沙漠。台灣我初到的時候也是文化沙漠,這一切什麼佛啊、道啊,這些文化都是我一個人在這裡鬧起的,才有今天文化根根。台灣比大陸比各地都好,不曉得我有功勞還有屁勞,反正做了很多。

 

這個,這一下我一看,禪宗一本書都沒有,只有我有一套,張學良那裡有一套《指月錄》,劉乙光常常跟我碰面,我說那個少帥,大家都叫他「少」,「少」青年,少年那個少,元帥的「帥」,我問你們那個少帥啊,他還在研究禪宗嗎?那他怎麼行呢?他現在不研究禪了,所以張學良這幾十年要什麼書買什麼書,要看什麼買什麼,要請那個教授來講什麼給他聽,老頭子呢,經費花得不少啊,非常舒服啊,我說唉呀,最好我跟他換一換,我還願意這樣一輩子閉關,要什麼有什麼多舒服啊,真是享福一輩子啊。

 

我說那好了,你把那套《指月錄》拿回來給我,我說我還花了錢給你寄來,成本都沒有拿呢,劉乙光說這個當然當然,我去拿來拿來,所以那一套指月錄上面還有寫的劉乙光,我拿來就給翻版印了,想弘揚佛法、禪宗,《指月錄》誰也看不懂,禪宗,賣也賣不掉,我也背了帳那個時候又窮還不掉,所以我只好找這個學生做社會處長你去想辦法,他說老師這個……這個除了我們跟你學的還看懂看看,怎麼賣啊,我說我管你怎麼賣啊,不能用權力壓人呀,我說怎麼可以啊,你去想辦法行了,

 

他最後搞了幾個月總算賣了,送一點錢給我還帳。我心裡想大概他自己啊,不曉得怎麼掏腰包來,反正我也不敢問,問了問穿了,自己臉紅嘛,怎麼辦呢?總算我把帳還了,我就管他呢,嫁禍於人,而這一下做英雄了,把自己的痛苦放在人家身上去,後來……先講這一段,

 

過了兩、三年,因為我的講學啊、講佛啊,講禪宗,禪宗大為流行了,大家買《指月錄》買不到,我就把那我個學生找來,叫聶公陽江西人,我說公陽當年還五十部《指月錄》,我窮的時候還不了帳叫你拿去賣的,現在一定賣不完,你趕快拿來,現在大家需要得很,他說,老師一本都沒有了,我說你到那裡去,怎麼賣掉呢?

 

他說,我沒有辦法,你叫我……,最後我給賣豬肉賣牛肉屠宰公會那個會長,殺豬殺牛的,給他那個商量。你們這裡有錢,拜託拜託買點書去。殺豬公會說,我們一個字也不認識看什麼書啊,這個這個……處長你叫我們買書幹什麼?他說,我有個老師印了書賣不掉很窮,我也沒有錢,我們師生兩個沒有錢,你們屠宰公會有很多經費就撥一部分買一點書做點好事,處長那麼講就買嘛!這五十部就殺豬殺肉的,殺牛的屠宰公會買去了。我說這樣啊,我說真好!那個屠宰公會啊,殺生那麼多買了佛書有功德了,現在他也不看你去拿回來,好好我去拿回來,過兩天跑來一本都沒有,我說到哪裡去啊?氣死了,他講我問他們,你書呢?怎麼分掉的?他說,包豬肉、包牛肉包完了,

 

真實的故事哦!那是我幹的事情妙不妙,還把佛經印去給人家包豬肉、包牛肉。五十本指月錄包完了,一本都找不到,這都是真的故事,很有意思。

 

現在回轉來,這個《指月錄》講到周德山,周金剛到了四川,這個《青龍疏鈔》挑來,看到這個老太婆,肚子餓了要吃點心了,把書擔子一放。老太太,老闆!我要吃一點點心。這個老太太呀,好像,不是我們汪曼老這個老太太,也許地江曼老故意化妝在那裡,他一看這個和尚他知道了,心裡有數了。這個老太太,她說:師父你哪裡來啊。他說:我四川來啊。你挑的這一挑好像都是書嘛。他說對呀,都是書稿。什麼書稿呀。《青龍疏鈔》!老太太明白了,曉得他是周金剛。

 

金剛經你們都看過吧,金剛經有三句要緊的話,你們先寫好啊,佛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叫三心不可得,這就是說我們前一分鐘這個思想這個心,前一秒鐘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心不可得,沒有來的還沒有來嘛,現在心我們講話現在,現在,一講現在已經過去了,未來沒有來,過去心不可得,未來捉不住,空嘛,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句重要的話。

 

他說自己這個書箱裡是《青龍疏鈔》,這個老太太汪曼老一聽心裡有數了,他大概就是周德山,周金剛講金鋼經的,他說你這個書啊,師父你要做什麼?他說我向你這裡買一點點心吃。老太太說:「慢慢等一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點哪一個心?」

 

周德山愣住了,這一下給這個老太太一棒子打昏了,你講這個經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你要吃點心,點那一個心啊,這一棒就給他打昏了,他說江西這個禪宗,這些一個還不出家的一個老太太賣點心的,都開口都是佛法最高的,最簡單就是這樣,把他問愣住了,他答不出來了,心裡已經打鼓了。

 

【龍潭不見也不現】

後來他到了龍潭,和尚的規矩一到廟子上掛單,先跪下來到客堂磕頭拜佛。他在拜佛的時候啊,就講了:久響龍潭,耳朵裡龍潭禪師名氣太大了,很久仰慕,影響我聽到龍潭,「久響龍潭,今到龍潭,龍也不見,潭也不現」。這個很厲害啊,翻成白話的啦,久久是仰慕大名龍潭禪師,我現在到了龍潭地方,龍也沒有看見一條,潭也沒有看見一個潭水,換句話眼睛裡沒有人。

 

老和尚這個大師啊,龍潭大師也沒有見到究竟如何。這個龍潭大師站在他旁邊他不認識,以貌取人,說他依法不依人,他依人取人了。龍潭大師說,如此,真的嗎?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真的這樣,「許子親到龍潭」,你總算真到了龍潭了,如果是這樣,「許」還有個許可的許,許,准許你通過了,許子親到龍潭。真的龍也沒有潭也沒有,什麼都空了嘛,你就得道了嘛!

 

這一下,周德山完了,給這個大師這一棒一打下來,

 

【原文:〈五燈會元卷七〉簡州周氏子,丱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

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嘗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

後聞南方禪席頗盛,師氣不平,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

    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遂擔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

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麽文字?』師曰:『青龍疏鈔。』

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

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

    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師無語,遂往龍潭。至法堂曰:『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

潭引身曰:『子親到龍潭。』師無語,遂棲止焉。

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

師珍重便出。卻回曰:『外面黑。』

潭點紙燭度與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師於此大悟,便禮拜。

潭曰:『子見個甚麽?』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

 

廬山煙雨浙江潮

那麼我又插過來了。蘇東坡後來也學禪,學禪,拚命研究,所以有一首詩,他學禪,講禪心得的境界,有一首偈子,東坡全集上是沒有,外集有,他這首詩我插過來,怎麼說得蘇東坡比周德山遲個兩三百年了,周德山是唐朝人德山禪師,蘇東坡是後來宋朝人,不過我現在插過來講。蘇東坡講學佛,禪的境界,悟道的怎麼講,「廬山煙雨浙江潮」,蘇東坡也是四川人,我們一提都是四川老鄉,四川老鄉在文化上,都是領頭的,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沒有到過廬山看過,沒有到過杭州浙江西湖看過恨死了,聽說風景怎麼美怎麼……總想去,

及至到來無一事」,這兩個地方,杭州的蘇堤西湖上就是蘇東坡在那裡,下放在杭州的時候修的,所以叫蘇堤。廬山嘛,他也住過了,及至到來無一事,到了廬山、杭州看看,到了以後呢怎麼樣,

廬山煙雨浙江潮」,不過如此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學禪的境界,本地風光。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個道理插過來這一段,等於註解了龍潭禪師答覆周金剛的話,

周德山的話,龍也不見,潭也不現。這位禪師說是這樣嗎?那就許可你真到了龍潭,到家了。

這一下,德山一聽啊,跪下來拜師了,後來因此而悟道。

 

簡單的說,詳細的你看五燈會元,指月錄,尤其是最初的傳燈錄,這個上面都提到很多,這是禪宗的歷史。

 

周德山悟了道以後,他講了兩句名言,學問好佛學高有什麼用,「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你們學學我啦,要學佛讀書,重要的地方要點的句子,你看我不要你們筆記的,我要靠腦子靠心裡頭記的,現在一背就出來了。「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機樞,似一滴投於巨壑」,你看他的學問多好,出口成章,他悟道以後就把自己寫的,金剛經註解青龍疏鈔一把火燒了不出版了,沒有用,他怎麼講

窮諸玄辯」,學問再好,懂得邏輯、哲學、宗教什麼都懂,思考怎麼辯論怎麼辯證,用什麼辯證法辯證這個真理,都不是真理。學問越好,各種辯證等於一毫一根毛在宇宙裡頭一樣,那麼輕,沒有份量,那麼沒有用處,

竭世機樞」,樞機啊?他記得,翻過了。他說你用盡機關怎麼好,就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都搞透了,透絕這個世界,等於一滴投於巨壑,等於一個大海,大的山谷裡頭,你滴了一滴水一樣,有什麼用呢,

 

就是學問沒有用,真正的悟道修持這個才有用,可是你們諸位年輕出家同學注意哦,不要拿周德山這兩句話來自己標榜啊,他出口可以講的出來那麼好句子,你不一定哦,他可以著很多的書,你做不到哦,

 

所以他後來的教育法,他喜歡用「棒」,用棒並不是要打死人,狠狠的打,他手裡等於拿一個教鞭,你來問他問題,「啪」你一下,就是這樣,所以叫德山棒,後來臨濟祖師你問他問題,他就給你一否定「喝」,聲音很大就喝你一下,叫臨濟喝

 

雲門祖師的作風呢教育法不同了,就吃點心的時候,吃飯的時候,跟他學的人很多啊,唐代的時候這幾位大師門下,都是幾百到一千,唐代的人口,並不是現在十億人十二億人,最多一億還不到,那個時候地廣人稀,所以他們門下跟他學的,幾百、千百人是很大一個場面,每一次在吃飯的時候雲門總抓起那個……,喜歡吃餅,薄餅拿起,大家吃飯的時候,他問這個是什麼啊?大家同你們一樣,一聲不響一個都沒有答,這個是什麼,雲門餅,這是一個教育風範。

 

趙州禪師有人來,你想要見師父講佛經都可以,真正問到禪佛法的修持,師父啊,真正的佛法傳一點給我好不好,「請喝茶」,講完了,你不懂,進去了,佛法就在喝茶那個地方。

 

所以剛才吃了點心,我也請問一下你那個心,饅頭點到哪那個心去了,吃下去點哪個心去了,還是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如果你問我饅頭點了哪個心,不要囉嗦起哦,我到胃上去了,點個什麼屁的心,對不對,這是老實話這就是禪,所以禪宗的教育法,剛才告訴你真做功夫,不要喜歡聽這些,所以禪宗的風趣、禪宗的幽默、禪宗的文學、禪宗的辯論、禪宗的哲學、禪宗的科學,有你寫博士論文可以寫,一兩百個題目,做博士論文的題目多的是,真的不相干,真的禪宗要自己修證到了,隨便一舉一動,揚眉瞬目就是。揚眉就是眉先聲眨一眨,挑一挑,眼睛眨一眨他就懂了,揚眉瞬目即是。

 

【案山點頭】

所以還有個禪師,唐代還有個宗族,一個太子來出家的,到了龍潭禪師,龍湖禪師那裡出家了,他有一天修持用功很好了,跪下來問師父,師父啊,佛法那麼多,我請問一個問題。他說你問啊。「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達摩祖師來傳禪宗傳了一個什麼東西。這個師父怎麼說啊,手指門口外面有一座山,我們中國老規矩,大門外面一個山,擺在前面叫做案山,桌子一樣,等於我們坐在這裡,前面有一個桌子,他說你問這個嗎?「待案山點頭時再給你講」。這是禪宗教育法,那這一輩子一百輩子也沒有希望了。可是他就開悟了,待案山點頭的時候再給你講,就是這樣開悟的。

 

【原文:〈指月錄卷十七〉▲邵武軍龍湖普聞禪師

唐僖宗太子。眉目風骨清朗如畫。生而不茹葷。僖宗百計移之。終不得。及僖宗幸蜀,遂斷髮逸遊。人無知者。

造石霜。一夕入室懇曰。「祖師別傳事。肯以相付乎?」霜曰:莫謗祖師。

師曰:「天下宗旨盛傳,豈妄為之耶?」霜曰。是實事那。

師曰:「師意如何?」霜曰:「待案山點頭。即向汝道。」

前聞俯而惟曰:「大奇」•••】

 

諸位你們說說看青年同學,這在那裡開悟,開悟的呀,不要客氣嘛,你不開悟也可以儘管講嘛,當年我們年輕的時候,人家問「案山點頭,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那有點頭時」。就答覆他兩句話,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那有點頭時。就在這裡,就在本位上。

 

我們現在點心也吃了,故事也聽了。今天是第二天,第三天很輕鬆啊。這個不是打七,要打七你們兩腿受不了,不是這樣給你輕鬆啊,今天你看,快了,此中日日有花紅,下座,座位擺好,走幾圈。又是一個心來了,又要吃點心啦,行香,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那有點頭時。(大眾行香)你看看外面街上車子響,汽車在按喇叭,零碎的雜音都很多。當你一站,什麼都不管的時候,這個外境同你了不相干,你耳根圓明,非常清淨,不要另外去找一個清淨啦。然後,隨時在行住坐臥,任何一處任何一點上,永遠保持此心的安詳清明,三年五年沒有不成功不成道的,就那麼簡單!就那麼難!

 

【一以貫之】

所以孔子也說。孔子傳道給曾子曾參,曾子是最誠懇的學生,現在那些人亂用他的名字。有一天孔子站在那裡看到曾參走過來,曾子,大概就是我們這樣行香啊,規規矩矩目不斜視,端端正正,

孔子就叫他了,在論語上的記載你們就看到,「參乎!」曾參啊!

他不曉得老師站在那裡,他一叫他名字,他一抬頭一看,「唯!」是!

孔子抓住那個機會,「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時候,就是這一念清淨就對了,所以叫一以貫之,就是這個,一以貫之,就是這個,一路下去就對了,就是這個樣子,一路下去就對了,所以叫做一以貫之。

 

現在亂來了,變成一貫道了,這是孔子傳曾參。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是,知道了懂了,等於曾子悟道了,唯,是。下面兩句怎麼說呢,曾子出,老師當時抓住機會傳給他,指點他就是這個,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曾子說,答覆了「唯」是了我懂了,曾子出,回頭他出門了,離開這個禪堂一樣,門人問,其他同學跑來,喂,你剛才老師對你的那個態度不同耶,好像傳了你密宗了,門人問究竟傳了你什麼,曾子曰,曾子只好對這批同學啊,點心沒有吃飽呢,曉得他不能懂,就變了一個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師沒有別的秘密告訴我啊,好好去做人啊,好好去做事。

 

」,後世以為是忠於帝王、忠於領袖、忠於別人,忠於長官、忠於太太、忠於丈夫。對個人而忠,把「忠」字,中國字解釋錯了。忠,你看中央的中下面一個心,良心擺在中間。對於任何一件事情,沒有不盡心,沒有不盡力的,這個謂之忠。以為忠臣孝子非要殺了頭才變成忠臣,那才是狗屁的中國文化,當然會殺頭,為了真理前面,自己性命都不管,就是「忠於其事是謂之忠」。

 

」,女孩子的心情一樣,女孩子呀心腸軟的,本來生氣得很,小姐你很漂亮,媽媽你不要生氣,是嘛是嘛算了算了……,推已及人,替自己想替人家想,你看那個恕字,女人下面一個心,我們講罵人的,你這個婦人孺子之仁,我說你不要亂罵了,婦人孺子之仁,那就是慈悲心的開始啊,你沒有婦人孺子之仁這一點,你還做不到呢,所以那個「恕」對不對,女字下面一個心,心腸軟一點,不像我們這些男人死硬的心腸,上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