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 2020

第二十六盤

 

01本師成佛與打七

02生命科學及死亡

03中陰和入胎

04住胎與成長

05七支坐法

06體操與入定方法

07入定福德智慧

08安那般那六妙門

09龍樹及概論

10定境分析

11止觀詳講與定境

12羅什法師

13四禪與氣脈

14般舟三昧與氣脈

15韓愈李翱

16張商英開悟

16

17達磨四句

18德山與曾參悟道

19馬祖及朱元璋

20靈光獨耀四偈

21一二禪境界

22見戒禁取見

23三四禪境界

24八定的修持

25達磨祖師

26參話頭

27克勤禪師

28峨眉山閉關

29輕安和靜坐經驗

30光厚和洪部長

31唯識和中觀

32中觀與八識

33現量比量非量

34密宗修法及唱念

35八識頌

36洪醫師報告

37楞嚴經真心

38楞嚴世界成立

39楞嚴經總結

40教育和希望

 

 

 

 


【狗舔熱油鍋】

那麼南宋以後,大慧杲看看時代變了,這些人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不行啦!所以叫修禪的人參一個話頭,集中思想、研究、追尋找一個問題。

 

所以參話頭不像念佛,不像修定,修定念佛只求到一心不亂,參話頭為了一個話頭,在那裡就是追,“念佛是誰”,換一句話說,念佛是誰,我是現在想要找那“念佛是誰”的那個又是誰?就是一路,所以叫做疑情,是懷疑,是追尋的,是否定的,一切都否定,在否定裡面找一個絕對的肯定的東西是什麼,這叫參話頭。

 

如果把話頭拿來抱著一個話頭,“念佛是誰,念佛是誰?”這樣就是禪宗,那不如去念佛好,阿彌陀佛,一心不亂,成功了。如果講淨土宗念佛呢,以信為主,一信就到家,好好念佛下去不要懷疑。如果講禪宗,參話頭以疑為主,處處在懷疑,連佛的話都要打個問號。他講對了沒有,對與不對,我要去求證呀,什麼?「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對嗎?好像很對,但是我要求證它,做到了那個叫真信,就對了!否則這還是迷信,假信。

 

所以參話頭是後世的事。到了明朝以後,禪宗更衰落了,就是死死的抱著一個話頭在參,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參話頭的方法,你最好參考什麼呢?那麼你們這裡叫教務長幫你,指月錄上大慧杲的第四卷最後,大慧杲的那些書信,提出來的參話頭的辦法,他是參話頭的方法講的最清楚了,不准思量,參話頭不准用思想,不准卜度,不要去猜,不准將心等悟,不可以拿一個心,我話頭參了三年,大概下個月可以悟道了,拿個心來等著開悟也不行,不准這樣、不准那樣,什麼都不准,最後連個不准之心也不准,這樣參,如此參下去,參到一點味道都沒有,怎麼都參不通,

 

他說,「沒有滋味時,你感覺到灰心到極點,一點味道都沒有的時候,不可放捨,正是好時候」,我啊,那個時候專學這一個,看這個大慧杲那個信,白話文言一氣呵成,那個文章的氣勢漂亮極了,答覆的真好,講參話頭,這好幾處都提到參話頭的方法是這樣參,參……參到後來,所以大慧杲禪師講參話頭參得那麼高明,他本身經驗太多了。

 

大慧杲是圓悟勤的侍者,不是侍者哦,是書記。你要知道,中國現在用書記,書記這個名詞是佛教裡頭出來的啊,政府叫秘書啊,佛教裡頭那個叫書記,語錄也是佛教裡頭來的,大慧杲是他的師父圓悟勤的書記啊,年輕學問好,在旁邊做秘書長叫書記。

 

朱元璋政府很多官,都是用佛教裡頭叢林的職務,拿來做官的名稱,現在我們的這個政府很多官名也都是佛教,譬如中華民國的總統,總統是佛教明朝的和尚官,一省裡頭管和尚宗教局長那個名字叫總統,所以我們蔣老頭也剃的光光的,這個歷史,你們不懂,一懂了,我們懂得看的,對這個時代哈哈大笑,真奇怪,這麼一個時代。

 

大慧杲是圓悟勤的書記,他自己本身太聰明了,圓悟勤就逼他參話頭,圓悟勤叫別人不用參話頭,就逼他參,結果大慧杲參話頭,然後做了書記以後,看師父的人太多,名氣太大了,有時候來不及啊,這個這個……圓悟勤就叫大慧杲兼做知客師,陪客人吃飯,

 

他一邊陪客人吃飯,一邊請他吃菜,拿起筷子想挾菜,筷子就停在中間了,碗端著,這樣……幹什麼,他心裡參話頭,忘記了!想去挾菜,剛好師父過來,有一天,「慧杲啊,你怎麼啦,這個樣子」,其實他知道,師父說,慧杲啊你怎麼這樣,師父一講,他說,「師父啊,這個時候啊,用功到這個參話頭,〈他說〉,好比啊,狗舔那個熱油鍋」,那個狗啊,看到一個油鍋出來了,熱的、燙的,又要舔嘛,舌頭拉那麼長,不敢下手,不舔嘛,口水盡滴,捨不得,他說,「我用功參話頭,參到時候,像狗舔那個熱油鍋一樣,你要我不幹啦,我放掉嘛,捨不得,要參下去嘛,悟不了」,好難受啊,就是這個樣子。

 

圓悟勤一聽,「你好,比方得好,用功得好,參下去。就這樣」,但是你聽,我看你們要多學學,你們這一班同學跟到老和尚。大慧杲又是他老和尚前面的書記,又是知客、又是首座,真是當權派的,還得了。有一天,站在旁邊,叢林地下的那個茅坑,叫東司,都修在東邊,左邊的,

 

以前的老茅坑一排的,你們沒有看過叢林下茅坑,成都當年寶光寺就有了,你們去參觀。茅坑裡頭,一個木板一排,大家坐在那裡彼此的,白白的、花花的屁股都很清楚的,沒有什麼了不起,也沒有草紙,也沒有什麼,他我們這個師兄看到過竹片,毛竹片,一片,削得光光的,然後一片曬得幹幹的,丟在那裡,放在那裡,屙了大便以後,拿一片後面卡噠一刮,刮完了以後,一個水桶,「咚」進去了,管茅坑的叫東司頭,種菜的叫園頭。這個東司頭的人每一天來,把這個每一個竹片子拿來洗乾淨再曬,曬好了來再放在這裡用。

 

所以我成都四川有個師父叫光厚老和尚,是個活的羅漢,有機會我講他的故事給你聽,他就在寶光寺做了三年的淨頭師。我說,師父啊,你這個真了不起。他說……應該的啊。後來我問他,你那個那個竹片子又臭,洗了以後。「我啊,洗了乾淨以後,還在臉上刮一下,就怕把人家屁股刮破啊」。你看這個心思,這個作風。

 

所以,大慧杲啊,在這個圓悟勤前侍……有一天陪客人吃飯,師父講了,慧杲啊,他看到大慧杲指甲那麼長,沒有剪,圓悟勤這些大老師的教育你看厲害吧,「慧杲啊,我看東司頭,你都沒有擔任過職務吧,指甲留那麼長,又做書記,在方丈房的旁邊挨著,又寶貝一樣好啊,悠哉游哉的,可見勞務都沒有做,廁所你從來不會去看的,不會洗的」,就是這麼一句話,大慧杲把指甲剪了,向師父討工作,淨頭師去洗廁所去,做了三年、一年多啊。

 

所以,你要知道啊,不像你們哦,真的叫你做一點這個勞苦一點的事,那個時候你絕對無我,勞動的時候無我,吃包子的時候絕對有我,你們的佛法是這樣,勞動的時候學空,吃東西的時候學有,不得了的啊,

 

你看大慧杲是這個樣子,所以,後來大徹大悟了以後,文章也好、品德也好,樣樣好,他的老師教育好。參話頭,他這個以後,以後的留下來,到了清朝,現在禪宗留下來就是一個話頭啦,念佛是誰吧。

 

【跌了孩子遲十年】

《神尼傳》看看過去比丘尼,成就的人好多,當然都是古代,過去的高僧是真高,現在的高僧是“身高”。過去的神尼真神,現在的神尼泥神。所以自己要發心,為了佛法,為了佛教,大家發心好好修持,於後代,把佛教重新振興起來,於後代做一個榜樣,改變一個時代,改變一個佛教的歷史,那是你們了不起啦。

 

《神尼傳》你看了知道,唐宋以前的歷史,受這些了不起的比丘尼影響的,好多事,你們曉不曉得?歷史上有個隋煬帝,曉不曉得啊,好像還是閩南佛學院畢業的哦,老同學去投胎。他是個壞皇帝對不對,他的爸爸是個好皇帝叫隋文帝,他的爸爸名字叫楊堅,堅固的堅,生下來,孩子的時候,是個比丘尼一個尼姑帶大的養大的。

 

他生了這個孩子以後,這位比丘尼就在他家裡附近,當然很熟了,楊家的家庭很了不起了,那天生了以後,這個比丘尼,這個紀姑師父,尼姑兩個字同和尚一樣,在過去是比丘尼,中文把它拿出來一個尼字,姑就是姑媽的意思,等於天主教裡頭叫出家的,「修女」。在外國人,還是叫姑媽,媽媽,是這個道理,所以現在人家講和尚、尼姑,好像變成不好聽,是非常尊重的名稱,就是比丘尼姑媽,就是把你們看長一輩,所以中文叫做尼姑是這個意思。

 

所以楊堅一生下來,〈你們吃點心啊,我就趁吃點心的,空的時間講話,要出去吃的嗎,送上來的,阿彌陀佛,這些人服務的都菩薩〉。這位比丘尼就過來了,一看,這個孩子,你們家裡福氣不夠,不行,送到我那裡,我來帶。他們父母都很相信這位尼姑,我們那邊土話叫師姑,就是師父姑姑,就送到這個師姑庵去了。這位神尼啊,後來成為……她真有神通的喔,不准她媽媽……等於說交給幼稚圓裡,過幾天來看一次。「你少來看」,你講他的,生他的媽媽福氣壓不住,不過家裡父母對這位比丘尼都很恭敬很相信的,不准你來看,多看,過幾天來看,我會帶。然後這個,她也沒有告訴他父母這樣,都是他照顧。

 

有一天這位比丘尼出去有事或者化緣去了,楊家生他的生母來了,一下給孩子洗澡,洗個澡幫忙這個師父,洗了澡一不小心,把孩子滑到地下跌了一下,這位師父剛好回來,比丘尼就講他媽媽,「你怎麼搞的,你把我的孩子跌了,遲了十年當皇帝啊」,她就告訴他媽媽,這個孩子將來當皇帝的。所以中國的佛教唐代,唐以前是隋,隋煬帝嘛,就是楊堅創業叫隋朝,隋煬帝,所以隋煬帝的信佛,他在佛教佛教廟子裡長大,像過去多少,這些歷史你們要看看,佛教界甚至廟子培養出的人很多啊。

 

在文學史上有名的,不大漂亮的也蠻多,比如,另外講一個,〈就是給你們做點心吃的,你們吃點心,我來加糖、加鹽、加醬油這個意思,你們吃,不要客氣,因為吃點心是嘴巴,聽話是耳朵,要六根分開並用〉,唐代有一個年輕讀書人很窮,在中國歷史好多了不起人都在廟上讀書出來。

 

像我小的時候,你看誠信師、了法師就是我那個小地方,像我小的時候,我們南家有個家廟,現在也沒有了,家廟,我也在廟上讀書。我南家,家裡很怪,一代總要出一個人出家的。所以那一代,那個和尚是我叫公公,只有一個廟子裡冷廟孤僧,就是一個和尚。另外有個和尚很有名氣,經常出去了,太虛法師的大弟子芝峰法師,就是我們那個小廟上出來,你倆個還不知道。

 

【王播】

那麼這個廟上,小廟啊,一個和尚我叫他公公的也是姓南出家,我的父母啊,過年啊,有一年過年,陰曆過年,都不准我回來,在廟上讀書,最麻煩,那個廟上後面堆的都是棺材,其實是空棺材,可是我膽小得不得了,到了夜裡啊,哪裡有這樣,青油燈一個,後面是棺材,碰到我那個公公和尚,又是個跛子,眼睛嘛,看不見,晚上去做功課,念完了,那個腳啊,走在後面,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就拉到他衣服,又怕鬼,公公啊,他阿彌陀佛,我說快一點,公公你念快一點,所以他念他的,我念我的,這個故事我那些孩子們都不知道的,現在想想那個味道蠻好,怕鬼嘛,所以他在前面念阿彌陀佛,我拉住他,那個和尚袍子,反轉來看,不要鬼跟來,所以他,阿彌陀佛,我說,你快一點公公啊,阿彌陀佛,快一點,就是這樣。這是講當年中國古代很多讀書人在廟子上讀書,

 

有個年輕人叫王播,在和尚廟子讀書的,我們中國過去這些寺廟,對於社會做了什麼貢獻,大家都沒有留意,一般研究歷史的,中國這個民族歷史上沒有社會福利制度的,都靠一般人自己做慈善事業,沒有一個法令規定的社會制度,福利的制度,所以所有這些和尚、尼姑的廟子啊,就是代表了政府做了社會福利,這是一個真實的事,這一本書這一篇論文沒有人看出來沒有寫出來,真可惜,我也沒有時間,你們這些大教授動動手哦,替佛教界申申冤,做了好多好事不知道,當然佛教界也有不少壞事,不要客氣啦。

 

這位在廟上讀書,讀了好幾年很窮,大概跟小和尚們大和尚搞不好,大家也看他沒有出息,這個……廟上多一點人啊,敲板、打鍾吃飯,大概年輕和尚那些鬧了彆扭了,就先吃飯,吃完了,啪……打鐘,他也跑到齋堂去吃飯,大家已經吃完了,他這一下有警覺了,不行,不能再在廟子上,已經給出家和尚們看不起了,就出來。後來考取狀元做了宰相,這個人離開這個廟子的時候,在牆壁上很感歎寫了兩句,古人喜歡「題壁」,就是等於現在的人啊,年輕人到哪裡,樹上亂刻字,我老大爺到此一遊,那個味道,你看到。古人喜歡「題壁」題的,「上堂已了各西東」,上堂吃飯,大家吃完了,每個和尚都回寮房去了,各自。「慚愧闍梨飯後鐘」,很慚愧,這些大師們吃完了飯才打鐘,他上了一個當,到時沒有飯吃,就寫了兩句在牆壁上。

 

二十年後做了宰相,回到這個廟子上來,廟子裡也知道他當了宰相,他回到廟子上一看,他原來寫在牆壁上這兩句詩,這個和尚們把它用最好的紗子把它裝起來,拿現在講最好的水晶玻璃把它鑲起來,這兩句詩擺在那裡,「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梨飯後鐘」〈不是飯而鐘,慚愧闍梨飯後鐘〉。他看到這個和尚們把這兩句詩,給他這樣一來,這下子和尚,他拿起筆就接下去,「二十年來塵撲面,而今方得碧紗籠」。講起來,我們看看好像和尚廟裡頭啊,宗教教堂裡頭都很勢利的,只向錢看,只向權力看,並不是這一回事,你說一個不長進的人,老是廟子,救濟院也要趕人出去的啊,這首詩很有名的,歷史。「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梨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撲面,而今方得碧紗籠」。方得,始得還是方得這個沒有關係啊,

 

但是你說王播這個人,他會恨這個廟子?絕對不會。可見出家人跟他有感情深得很,你趕他出去也應該。如果廟子上的飯再給他吃下去啊,他大概功名還考不取,宰相也當不了,太現成了嘛,廟子這個環境多好啊!

 

你們所以年紀輕輕幸而出家,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我知道啊!廟子我也住過啊!這個師兄我們,我呀!你看師兄,你看我都欠他的情,來生要還他的債,是很可怕的啊!換句話,你們年紀輕輕,何德何能受十方的供養?要注意啊,自己要警覺自己。

 

所以剛才一個年輕人,老和尚正講完了話,慢吞吞進來,上座,好像……假使我的學生的話,一揪下來啪啪兩下就把他甩下去了,要不要來試試看,還要老功夫給你看看,但是罰他跪,磨練他,我還正好……等他給老和尚叩個頭,懺悔了,很親愛的話,年輕人,既然發心出家,應該不要自欺了,當勤精進,可惜他連我的這個字都拿不到,我那字拿到,保持十來年,還可以賣一萬塊錢,說南某人親自寫給我的,一萬塊錢一定賣得起的。

 

講王播,你說他在廟上有恨嗎,沒有,他還有一首詩,「二十年前此院游」,他回到這個廟子一看,心裡很難過,他並不是為了吃不到飯難過,這個和尚們在廟子那麼多年感情,二十年前此院游,此院游,「木蘭花發院新修」,木蘭花,不是這個啦,木頭的木,木蘭花發院新修,這個廟子剛剛蓋好。「而今重到經行處」,二十年後,自己這個院子、廟子到處轉一下,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你看他的心情,他的感情,多難受啊,他對於這個廟子。你看我們這位通永法師,我們倆師兄弟五十年前峨嵋見,五十年前的事,見面,你看同樣的,親如兄弟。「二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院新修,而今重到經行處」,樹老,樹長大了,樹長大,不能開花了,衰老了,老和尚呢,少年時候那些老和尚朋友呢,僧白頭,變成老和尚了,你看他多大的感慨啊,「樹老無花僧白頭」。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想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兩句告訴你,記得,她聽了這位小姐這個好句子,就是這兩句就夠了,下面的不能……我看你們那麼愛好這個文學也是好事,對啊,每次你們一打坐,兩腿一盤,就是這個心境。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大眾靜坐)

居一切時,不起妄想」,就是說……現在不要看黑板,等你下座,現在先用功體會,我講,你聽,這是觀音法門,耳根而入,也就是聲聞眾,用聲音說啦,佛怎麼說,「居一切時」,在平常的時候,「不起妄想」,不要亂想。第二句話,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妄想來了,不要另外用個心把它壓下去,又說這都是《圓覺經》上,好好去研究。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知幻即離」,妄想本是幻,假的,你空妄想幹什麼,妄想來空你啊,哪一個妄想永遠在心中能夠停留嗎,昨天的妄想,今天有嗎?明天的妄想沒有來啊,前一個秒鐘的妄想過去了,下一秒鐘妄想你不要去引發它,所以知幻,知道妄想是幻化,即離,一知道妄想已經跑了嘛,你還要起個心來壓妄想,那不是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加上去了,告訴你不增不減,《心經》不是告訴你,不增、不加,也不減。知幻即離,

不假方便」,不需要用個方法,用個什麼,唸咒啊,觀想啦,止觀啊,用什麼方法去壓它。知幻即離,不假,「假」就是借的意思,不借一個,不借用一個方法。

離幻即覺」,離開了幻,知道妄想,這個知道了,妄想已經跑,離開了,現在不要抄,心中體會,現在一抄有什麼用,又不是紙來,那個筆跟紙兩個參禪,是你參禪,下座再來抄板子。我再講一道,知幻即離,你知道這個是妄想,妄想已經跑了,那個知道的沒有動。不假方便,不需要另外借用一個方法。「離幻即覺」,妄想已經跑了,你知道妄想這個靈靈覺覺,這個非常靈光的,靈明的,它本來在,就是覺性嘛,就是眾生自己的覺性。離幻即覺,

本無次第」,沒有說一步一步功夫來的,此所謂如來大圓覺也,大圓滿,這個就是禪,一門深入,一刀就進來,沒有第二個方法。

 

知幻即離,《圓覺經》上的,不假方便,不要借用任何方法,離幻即覺,離開幻了,本身覺性就在這裡,本無次第,那裡有個菩提道次第,菩提者,覺也,我的話,放狗屁一樣,講過了,屁用都沒有,懂了,就拉倒,此所謂自性本空,你看,我也不講了,你也蠻清淨的,記住啊,「居一切時不起妄想,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圓覺經》上佛說的話,「居一切時不起妄想,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本無次第」。你把這幾句背來,一個咒子一樣的念,你就會到啦。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閒處坐,任它著地自成灰】

不要念!念就是妄想。

你們都說看過我的書,很多人說,老師啊,我看你的書啊,怎麼好,怎麼好。我說,哪裡……不敢……我亂吹的,他也騙我,我也騙他。世界上的人就是這樣,騙一堆,根本就看了,也沒有看沒有懂,看……譬如我寫的《楞嚴大義》上面都講了,我寫的有一首偈子,也就是詩,在《楞嚴大義》這個書上面,講妄想問題的,你們哪個答的出來,請你吃素包子一百個,答不出來的,我自己吹自己,背給你聽,「秋風落葉亂為堆」,秋天到了,樹葉子掉下來,給風吹的一大堆,地下都是。「掃盡還來千百回」,秋風時候,秋天掃落葉,以前的深山裡頭,小和尚幹這個事,把院子的樹葉掉下來,掃乾淨,掃盡了,剛剛掃了,一陣風來,樹葉子又咻咻,又掉了一大堆,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哈……罷休,算了吧,閒處坐,拿個掃把,不要,丟掉,自己坐在那裡。「任它著地自成灰」,讓這些落葉,讓它落吧,落下來在地下,自己變成灰塵了,沒有了,它久了就變泥巴,變灰塵了,所有的妄想在心中,你現在兩腿一盤,管它呢,秋風落葉亂為堆,不要去壓制妄想,想個辦法清理它。「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閒處坐,任它著地自成灰」。誰說的啊,有一個姓南的,那個傢伙說的。我初到台灣,講佛法說《禪》開始,後來台灣還有些朋友說,他不姓南的啦,姓南是他的假姓,因為他學佛嘛,所以跟到南無阿彌陀佛嘛,所以他故意弄個姓南的,他到處問人,他真的姓南嗎,後來我一聽,蠻好玩,原來跟南無阿彌陀佛倆個同姓。

 

你看,正在這個時候,我在上面亂說,你也聽見了,外面車子叫,也聽見了,一切雜亂聲音都聽見了,同你的心中明白的心,有沒有妨礙,一點妨礙都沒有,然後心裡頭也在妄想,妄想也跑掉了,同你有沒有妨礙,也沒有妨礙,就是這樣,一坐,這一剎那,一彈指,一彈指之間就瞭解了,此乃觀世音、觀自在之方便法門也。

 

以道家的人來講,有兩句話,講修行做功夫,「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功寒」。這是道家的話,也蠻對的。一開口啊,神氣都散掉了,意動,心念一動,火功寒,做飯一樣,下面的火,就不行了,這個飯就做不熟了,這個火候就不到家了。(大眾經行,南師香板擊地,大眾止步,南師開示)

 

想當年,我的老師袁先生,有一天,我們倆個人,在重慶山邊在散步,他就拉到我說,懷瑾啊,你慘了。我說,為什麼?我沒有事了,我嘛,這一趟來找到了你,我交代了,沒有事了,你呀,將來找你同樣的一半的人都難哦!古人說「當時只是平常事,過後思量倍有情」,我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真正的我的學生,我也不是老師,可也找不到那個學生。諸位都是我的朋友,不要把我當老師,要做我的學生條件難了,世法,出世法,中國的、外國的,文的、武的,都要有一點,光學問也沒有用,還要真正有修持的功夫,光功夫也沒有用,還要真正的智慧,我也知道,找不到,你們的事,誰的事啊,諸佛菩薩你們自己的事,我才不管呢,佛法也不是我的事,文化也不是我的事,我已經盡心盡力了。

 

你們要講禪宗,剛才講到,聽聲音,觀音法門,又要禪宗,禪宗不是……話頭是最沒落的事囉,過去是參,不是一定給你參話頭,人生世法,隨時隨地都是問題,參究就在生活日常起居做人做事裡頭,就是參。昨天提到,大慧杲提倡參話頭,他曉得後代的人沒有辦法,智慧沒有那麼高了,用了這個方法。在大慧杲以前,參話頭的方法,元朝以後,才開始真正的流行了。

 

宋以前,大慧杲以前,譬如他的老師,剛才講昭覺勤,就是成都昭覺寺,也叫圓悟勤,三師兄弟好像都是四川人。這一代威風很大,聲光很大,可是圓悟勤怎麼樣參禪,怎麼悟道的呢?

 

【小玉啊】

他的師父是五祖演,前天不是講過五祖演說法,說一個小偷的故事比方嗎,就是他,圓悟勤年輕是追隨他的,跟在他旁邊做侍者好幾年了,五祖演的聲望很高,有一天,有一個做官的,過去做官都是功名考起來,學問很好、文學很高,來問五祖演。當然,這個人在家裡都是用功參禪的啦,「師父啊,佛法有沒有一個直指人心」,禪宗有沒有一個很了當,很迅速,很快的方法,告訴我一下,師父啊。五祖演一聽,笑了,你有沒有讀過唐人的“小艷詩”啊?〈大小的小,艷麗的艷〉等於那個小姐們太漂亮,太艷麗那個艷,小艷詩現在講,就是黃色的詩,風流黃色的風流詩,你有沒有讀過小艷詩呢?那個故意逗他的,這些人的書都讀得很多。「師父啊,那當然讀過啦」。他說古人有兩句詩,你讀過沒有。什麼詩啊?「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這兩句詩怎麼講呢,這個小姐跟這個表哥來講戀愛,是古代啊,不是現在,現在講戀愛很簡單,兩個人手一拉一抱,五花大綁起來,兩個人抱在一起,手搭手,肩背搭肩背,我叫他說……當年綁上犯人,綁上法場那個樣子,五花大綁。現在那麼簡單,當年可不同,要見一面,還偷偷的看,不是那麼簡單。所以這位小姐啊,要通知這個表哥見個面,這個就難了,又不能通信又不能打電話,就叫丫頭,丫頭的名字叫小玉,「小玉啊」,這一聲啊,不是真的叫丫頭叫小玉,是給隔壁那個表哥聽到,「我已經在這裡了!」就是這麼一個黃色的小故事,可是文學上很美的,這兩句詩,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只希望那個阿郎,就是那個表哥認得我的聲音。

 

五祖演堂堂的一個大和尚,像妙老一樣,道高德重的,公然講出風流詩來了。因為這個人問他,佛法有捷路嗎?他說有啊!你讀過唐人的小艷詩嗎?讀過啊。他說唐人有兩句詩,「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這個人一聽,跪下來一拜,他已經懂了!悟了!他拜了五祖演,走了,得法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