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二部分,生不生建立,謂八種因緣故其生,或生或復不生,我們這個思想心理作用生的出來,起了作用,他把它分類在這個範圍以內,八個因素、八個因緣,使我們這個心或者起了作用,或者不起作用,生,不生,
哪八個,謂根破壞故,什麼是「根破壞」,譬如,我們有腦科的專家在這裡,譬如我們的腦神經壞了,或才壞了一部分,所以現在這個病這個人就變成植物人了,身體還活著,腦子沒有用了,變成植物一樣。根破壞了,當然是無心,變成植物人,同普通的一塊……,你同普通比普通的動物還不如,是植物了,你說他是植物人啊,可是他還活著,謂根破壞。
第一點,八個因緣。第二點是,境不現前故,那個境界沒有啊,譬如說我們大家學佛,要打坐,坐了半天,你說,你悟道了,這是什麼東西啊,人家問我,有沒有道,我說有啊,我上有食道,下有尿道,我當然有道,其他呢,我說沒有道,我不知道。你境不現前,你沒有這個境界嘛,三摩地沒有,
譬如說,我們講古代的詞嘛,歐陽修的,
去年元夜時,他說去年,元宵節的時候。
花市燈如晝,那個花市裡頭那個燈光像白天一樣亮。
月上柳梢頭,月亮,十五嘛,這個月亮剛剛到柳樹上面。
人約黃昏後,這真是不得了,這個是境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幹什麼,莫知,不知道。這首詞分兩段,上半闕。下半闕呢,
今年元夜時,今年又到了元宵節了。
花市燈依舊,大概大家提燈。
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
這是歐陽修的名詞,像這一種詩,這一種詞,有它的境界,這個境界現前了,就有心了。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花市燈如舊,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
你們兩個,聽了多少次了,我怎麼都記得,你們都記不得我呢。你看這些……,你們這些同學腦筋,我們一樣讀書,你們聽了以後,交給誰呢?都交給本子,筆記,明天就沒有了,我們當年讀書,讀進去交給腦筋,你看到,我腦筋還好,根不壞故,因此有心,境現前故,一想到這個地方,在書本上的字句就出來了,你們讀書,讀了以後,趕快做筆記,然後書讀完了,交給書就好了,腦子裡頭空白的。顛倒故,這樣你就化學學懂了,他現在告訴你,八個因緣,根破壞故,腦神經壞了,或者,境界不現前,我講到境界的時候,所以提到這首詞。
還有第三個呢,闕作意故,沒有真正意識去用心,
第四個呢,未得故,達不到那個目的。
第五個,相違故,有時候這個環境,這個現實跟你的意識違背的,你討厭它,拒絕它。
已斷故,心裡想,我不理了,切斷了。
已滅故,或者死掉了,過去了。或者,已生故,另外起個作用。
像這八個因緣範圍,心不得生,所以沒有產生心理狀況的作用,由此相違,諸因緣故,心乃得生,同上面八個部分所講的相反的,這個因緣來了,你的心理作用就起來了。此中,在這個裡面。若具生因緣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在八個原因裡頭,或者同時起了作用的,這個叫做有心地,凡夫境界。若遇不生呢,八個因緣不具備,心因緣故,這個心裡頭不理這一回事了,這個,心則不生,就叫做無心地,是這個道理。
所以在這個裡頭,你說有些人,你們也學佛,或者也出家,或者不出家,一講起來,不曉得多清高啊,我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一切都沒有留戀,我都看得空空的,那你到我們,我請你到這個……,香港、美國、北京呀去玩玩,好不好?世間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以為他真空
了,灰心,他不敢,可以跳出紅塵,不敢入紅塵,不能做菩薩,菩薩的話,可以跳得出來,下地獄,我要救眾生,地獄怕什麼,髒歸髒,亂歸亂,髒亂一樣很好,難啊。所以要認清楚這個道理,
等於經常有些讀書的同學告訴我,老師我做……,我說,你好呀,你來跟我做,老師這個不談,這個不談,我說這是幹什麼?你們……我就是討厭你們,老師啊,我不要名,不要利,我就瞪眼睛了,我說我一輩子就想要名要利,就是要不到,名利不來找我,我沒有辦法,你們動不動不要名,不要利,名利對你們有什麼關係,名利是完成一個事業的工具,你沒有這個工具,你做得到嗎?你不要被名利所困住,那才不要名,也不要利,你們這些讀書人啊,就犯了一個毛病,我的句子經常罵人的,既要清高又怕窮,又想清高,要清高就不要怕窮,怕窮,格老子就不清高,既要清高又怕窮,有什麼用,這個道理。
怎麼叫分位建立呢?有心地、無心地很重要,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非常重要,諸位,記住啊。他說除了六種,除了六種以外,你應該要瞭解其它的都叫做有心地,有六種現象叫做無心。
何等為六呢,就提出問了,哪六種啊?什麼叫無心?一個人真正睡著了,謂,
無心睡眠位,真正睡著了,叫無心,凡夫的無心。這個裡頭我們現代也要加以研究,你說一個人,假使,一夜睡六個鐘頭,或者七個鐘頭、八個鐘頭,真正睡著了有多少時間?這是個科學問題了,也是醫學問題,一個人如果夜裡或者需要睡眠,睡六個鐘頭或者八個鐘頭,你說他真正在睡眠的時候多少?
在科學在做一個統計了,這同我們那個大醫生,研究腦的,研究心的,有大關係了。譬如我們假使睡五、六個鐘頭,七、八個鐘頭,大部分那個腦神經還沒有完全休息,或者是交換著休息,所以每一個人夜裡睡覺沒有一個不做夢的,個個做夢,沒有一個不做夢,天天做夢,個個做夢,就是你一醒了以後,忘記了夢境,所以人為自己沒有做夢實際上你腦子,都沒有完全休息,交換,這一部分影像都有,我們腦科醫師在那裡哦,並不是醫師比佛法一樣高,是告訴他要注意這個研究的道理哦,佛法。
你真正睡眠完全睡著了,譬如你睡六個鐘頭、七個鐘頭,不到半個鐘頭,所有每一個夢,最長的夢,夢了幾十年的事,夢了幾十年,這種夢,覺到自己怎麼……,夢到自己怎麼投胎怎麼死,幾十年的故事夢,所有的夢,不會超出五秒鐘,所以夢裡的時間,睡裡的時間,你看我們睡六個鐘頭,睡了以後,一下醒來,啊!六個鐘頭,你白天呢,三個鐘頭,等人的話,你覺得等了一萬年,
這個時間同心理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時間,所以我們地球上,月亮上一天一夜這個月球上,佛早就說過,現在到了月球太空,科學到了那裡證明了,月亮上的一晝夜就是我們地球上一個月,半個月是白天,半個月是黑夜,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前,他怎麼知道,現在科學到那裡知道了,他說,太陽的一晝夜,太陽這個上面一天一夜,就是我們人世間一年,所以時間都是相對的,超過太陽系統,色界天的一晝夜我們是一千年了,時間是相對的,生命也是跟時間睡眠通……這是科學,所以我們睡眠的時候,真正的睡眠這個叫無心位,凡夫的。
第二是悶絕位,昏過去了,或者這個……腦震盪昏過去了,或者是發高燒,昏過去了,或者是在醫院裡上了麻醉藥真正麻醉過去了,那個是悶絕位,那個叫無心,凡夫境界。其實麻醉的醫師上的好的麻醉藥,不一定完全給你昏過去,不過是,把你引導進入做夢的境界
裡,夢是個什麼道理,我們等一下再研究,那個叫悶絕位,這個時候當然無心,兩種了。
他說有六種,還有呢,無想定,你真得了無想定的境界,思想完全關閉停止了,無心。
還有無想生,無想天,天人的境界,那比我們高了,無想。還有大阿羅漢,你修道得到了羅漢果位,證得了滅盡定的果,滅盡位。還有及無餘依涅槃界位,阿羅漢得了滅盡定,對不起,四大阿羅漢在佛說的還是外道,心外求法,本身還沒有明心見性,你到了聲聞地的無餘依涅槃,還沒有成佛哦,還是半外道,這六個都是無心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你看看,真達到無心談何容易,
所以說,禪宗一位祖師,蒼雪大師有一首詩很好,南臺靜坐一爐香,不是南臺灣,這個南臺是南嶽衡山在湖南那個地方,他住在那裡,廟子。南台靜坐一爐香,竟日凝然,竟日:一天到晚,竟日凝,兩點水,一個懷疑的疑,就是定的境界,凝然,對了,腦子要靈光,竟日凝然萬慮忘,萬慮,什麼思想都忘掉了,空掉了,萬慮忘,這個「忘」字有個心字,是這個字有個心,加個心字,萬慮忘。不是息心除妄想,息心除妄想,修的無想定,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只因為什麼都知道,空的境界,什麼都不想,不是故意造一個無想定的境界,你看文學境界的禪,禪的文學境界,你拿這一首詩,同有心,無心地,對照研究一下,你就懂了。
南臺靜坐一爐香,竟日凝然萬慮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此心如明鏡一樣,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此心如明鏡一樣的,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個境界。現在我們吃了點心以後,給你點了一個心,點了兩種心,剛才一樣,一個包子,一杯什麼奶茶,一個有心地,量個無心地,先要認清楚了,你說我打起坐來,什麼叫八定,你看有些人,認為這樣入定了,這上睡眠定,昏沉,什麼定,還有些人真的入定是,這裡口水滑下來,甘露水,昏沉定,都是睡眠位,真的「定」,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氣脈一定打通了的。
現在有同學問問題,提出來,關於出入息的問題,不認為安那般那這個呼吸用這個修法,一出一入,很簡單,實在太難瞭解了,所以我今天碰到一位,老同學,才菩薩,平常認為自己很有心得的,我這次我說,真的,出入息,你搞清楚了嗎,在他心裡想,老師問到他,沒有辦法,在他心裡想,這個老頭子,我「當然」很清楚,不過呢,在我看來,你這個小孩子「當然」不清楚,所以兩個不同的「當然」。
關於出入息,昨天講到了,這位同學提的問題,不能說他不對,真難懂啊!你們困在六妙門的方法裡頭,我再提一道,六個步驟,六妙門,數息、隨息、止息、上面三個,後面三個還不管,暫時不動,觀,止與觀本來是中心,還、淨,我們就來講止觀吧,剛才把《瑜伽師地論》擺一下,因為這個同學提到這裡,觸動我現在告訴你們,
一切佛法的修持,由凡夫到成佛之路,修持的路線只有一條,等於《楞嚴經》佛說的,佛告訴阿難兩句話:「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只有一條路,十方就是東南西北,加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個角,上下之方位,十方婆伽梵,婆伽梵,是佛的別名,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一條路成佛,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楞嚴經》佛說的話,楞嚴經我們大概或者下午明天會討論到,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所有的佛法用功的方法歸納起來,只有一條路,止觀。怎麼「止」?怎麼起「觀」?止是修定的功夫,觀是修慧的功夫,定跟慧雙修,最後才能夠達到真正圓滿的境界。
止:梵文叫做「奢摩他」,唐代翻音。你看解釋「奢摩他」,你不要聽那個翻譯的那個音韻騙了,就是「三摩地」。我們現在看來「奢摩」,這兩個字讀「奢摩」啊,那個是「三摩」,那個唐代一百多年前那個音韻,我們世界上人的言語,三十年口音就變了都變了,那個時候,早一點是「三摩」,後來又加上閩南話,又加上北方話了,奢摩,奢摩、三摩,差不多都「亂摩」,就這麼一回事,叫「三摩地」。觀,毗婆捨那,梵文叫「毗婆捨那」,就是「觀」,只有止觀兩路,
所以修「六妙門」,教你……,我們為什麼要「止」呢,這個心,這個思想,這個生理啊,心理、生理像一條流水,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的詩,奔流到海不復回,像長江大河一樣,我們身心永遠在滾動,譬如我們生理上,心臟的血在流動,我們一天周流全身那個血流動著,血液的流動那個行程,十萬八千里,把它連起來,我們的呼吸往來多少,我們心理思想狀態,所以不能得定,所謂得定要身心兩個靜止下來才能定,所以要把這個流動的怎麼止住?你看那個水流,把它止,要清淨下來,寧定了,那個才叫止!寧定了以後,這個水把它停留不動了,寧靜了,然後這個水慢慢寧靜,裡頭的塵渣子灰塵都下去了,下去了,
我們一眼這個水,碧清的,清到極點,一眼就看到底,這個才是「止」的境界。
一眼看到底了以後,所以水寧靜到這個程度,一點灰塵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叫「觀」的境界。
止觀,這樣比方形容理解了嗎?你不理解,不是你的錯耶,是我講的不對耶,因為你們太高明,我嘴巴笨,講得不對,所以不理解,要重新修正我自己,有沒有理解啊?好像懂一點吧,我覺得好像懂一點,因為我覺得懂你一點,不是你懂我一點。
所謂止到極點,所謂止水澄波,形容像一杯,一潭清水,慢慢寧靜了,泥巴下去了,塵渣子下去,研製成功綠天清,下面像我們老朋友講在河邊喜歡釣魚的,這個溪水清的游魚可數啊,那一條小魚過來都清清楚楚,這個就是觀,止與觀,心境要養成這個樣子,那還得了啊,那就不得了,不得了了以後怎麼樣,就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不得了以後,怎麼管他得啊了啊,了啊得的,隨便了,
等於我常說的,我們這個清朝的這位大師大文人紀曉嵐,那個乾隆的大秘書,乾隆的學問好得很,他又很愛風趣,愛說笑話,他的學生都是狀元、進士了,有兩個老學生寫文章給他看,進士拿去請紀老師看一看文章好不好,紀曉嵐看完文章以後,在學生卷後面批了,「放狗屁」,這個進士,拿到紀老師一批這篇文章,放狗屁,這一棒打得頭大了,不好意思去問紀曉嵐,就找另外一個同學,你去問問,我的文章大家都講不錯啊,他還批三個字:放狗屁,另外一個同學,就跑來問紀曉嵐了:「老師啊,某某人文章您看了?」看了!我給他批了。「老師啊,您給他批的放狗屁」。對啊!什麼意思啊。「很好啊!放狗屁!很好!當然第一等」。他說這怎麼搞的。第二等是「狗放屁」了。第三等是「放屁狗」,那就糟了。
所以我們,你能瞭解了這個道理,就在你懂這個理路進去止觀,我們為了止,止水澄波這個境界,心境是利用什麼最好的方法,利用出入這個氣。我們生命從媽媽肚子下來以後,臍帶一斷就靠鼻子呼吸,鼻子呼吸補充生命的功能,並不是說我鼻子把空氣抽進來我才活著,沒有空氣就死了,不是哦!這個生物界的空氣鼻子進來又呼出去,其實我們十萬八千個每一個毛孔,也是這樣在呼吸,你不覺得,我們只是在這兩個煙囪裡頭,覺得吸呀,呼呀,進來出去,你才錯了,這個進來的是碳氣,氧氣的交換,換氣是引發了我們自己生命功能,身體內部的那個元氣,道家叫先天一氣,真元之氣,有道理。息是那個不靠這個呼吸關係的那個真元一息,這個是科學的,怎麼叫做科學啊?我們有這些大醫師都在這兒。
你們有沒有觀察一個人的睡覺,我告訴你們,找機會,你去仔細去觀察,仔細用儀器去聽,尤其是嬰兒,你看嬰兒睡覺,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嬰兒,很寧靜,這個氣進來,是我們普通修道講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這裡輕輕動一下,這個鼻子不像我們大了沒有用,
靠鼻子兩個煙囪,他一個進來,整個的身體動一下,很規律的,但是你看那個嬰兒,或者我們大人一樣,這樣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個時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個裡頭起作用,停一下,又動了,我們假使看自己,當然你們沒有辦法看自己,一個睡覺,你站在旁邊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剎那之間他也不呼,不吸了,過不了多久,又來了,在他那個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個境界,那個叫息,這個息認到了。
所以我們的出氣叫做「安那」,進來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間那個息,那麼沒有辦法,古代的人祖師們,帶領我們這些笨腦筋,進入那個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這個氣,數息,每進一次出一次,心理頭記住一下,一次了,進來又出去,兩次了,能夠知道一次兩次那是心的作用哦,當然也是腦的作用了,呼吸一進一出是生理的作用,與空氣的相應,這個一進一出,這個叫「數」,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個豆腐腦筋,豆腐腦筋好聽,有豆腐腦筋已經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腦筋那麼死嘛,要活一點嘛,數了,
第二步是隨息,跟到息,換句話說,你覺得心寧靜了,你數它個屁,你就看住這個息就對了嘛,一呼一吸,隨了嘛,隨了以後,你就不管了,你更聰明一點,一上來就一止,就定住這裡,來也好,入息不住陰界,出息不隨萬緣。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後,你觀什麼?就觀心理的狀態,剛才上《瑜伽師地論》就告訴你心理的狀態的觀察清楚了嘛,觀到最後,身心都回轉了,還到淨土境界,既無煩惱也無悲喜,清清淨淨,這不是六妙門完了嘛,按呢講啦(這樣講)聽有沒?學了兩句閩南話在這裡吹牛表演,這樣講的,聽懂了吧,聽懂了,聽懂了恭喜,你們明天就證得涅槃成佛了,這個問題答覆了。有心地到無心地,我們研究了,
現在我們要找一下了,還是《瑜伽師地論》,三摩呬哆地,這是怎麼樣是得定的境界,現在告訴我們,剛才講到「安那般那」修止觀就得定嘛,怎麼得定,那麼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怎麼講法,本地分中注意這個邏輯啊,
首先還是告訴你,現在還講本地,心性的本來面目,那個原根根的地方,三摩呬哆地,三摩地的在靜修的境界,第六部份的,第六個單位的,第一個部份的叫第六之一,你看,真正的學佛的像玄奘法師的翻譯,那個頭腦之邏輯啊,邏輯得不得了,分類,這是精神文明的科學,分類之清楚,使你……。他文字怎麼翻的呢,已說有尋有伺等三,交代了,上面已經講過了,心理狀態在尋找,在尋求在伺在等待,這個呢,有尋有伺,我們又……,
這個想起,當年幾十年前那個講文學家的,王國維,研究了佛懂了一點佛學以後,提出了文學裡頭的境界的兩個字,因為那個時候啊,人一接觸到佛學,每個都很高明了,像魯迅啊,這一般人,都是研究佛學,魯迅還出錢自己印佛經,很多哦,凡是革命前輩都接觸過佛學的,因為你們不曉得去研究,不懂,講到王國維所提的境界,就是有尋有伺這個境界。他說提了辛稼軒的一首詞,全詞不講了,全詞很長,他說那個就是境界的道理,眾裡尋他千百度,這全詞你們去找,一下子……,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回首,那人……,驀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過去的詩、詞是要唱的,要真的音樂天才唱得好,配上很好的詞譜,是美得很,不像現在卡拉OK亂蹦、亂跳、亂舞,越扭得大,扭得凶,跳得高,越發狂,越是高明,古代不同。這一首詞,辛稼軒的好詞,上面,當然還有,是講男女關係啊,還是朋友關係,搞不清的,反正什麼叫境界?什麼叫……你們注意哦,世界上什麼叫最美的東西,永遠想像永遠達不到目的,永遠看不見、摸不著,那個就是最美,真給你達到目的了,屬於你的又看見,又摸著,是最討厭了,所以美就是美
在這裡,他這一首詞的美就在這裡,這個人穿的是黃衣服,上面……,不要管原詞不講了,眾裡尋他千百度,白天也在找他,夜裡也在找他,做夢也在找他,到處找,找不到,忽然有一天晚上,那個地方夜裡差不多十一、二點鐘了,那個燈亮得很,夜靜人深或者是在鬧市中,驀回首,不是有意的,無意的,這個頭一歪,他就在那裡,那人卻在燈火闌柵處,妙就妙在這裡,燈火有,亮的,亮嗎,不太亮,不太亮嗎,看得見,看得見,看不清楚,越看不清楚,越漂亮啦,看清楚了,狗屁,所以愛情,什麼……,愈不懂,愈誤會,愈漂亮,愈想不到的愈美,肚子餓了一樣,愈沒有吃到的,那個味道啊,越想,口水越流,給你吃飽以後,要不要,不要了,這個討厭死了,撐的要死,有什麼好吃,
就這樣啊,人生就是這樣。驀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柵處,就在那裡,原來冤枉呀,找了多少年找不到,有尋有伺,我們用功天天要打坐修定,要修到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光來接引,阿彌陀佛天天放光接引你,就是你看不見,一點辦法都沒有,都在有尋有伺,他說前面已經講過,有尋有伺等三部分都告訴你們了,
現在告訴你,云何,怎麼樣說,三摩呬哆地,得三摩地境界,嗢柁南曰,這個嗢柁南怎麼用這三個字,梵文的翻譯,這玄奘法師真囉嗦,你老人家就翻成那個中文就好了嘛,因為他翻譯太忠實了,他覺得中文這個字,詩曰,詩嘛,不對,詞嘛,又不是詞,那麼過去別的經典翻成頌、偈,偈頌兩個字,他呢,認為偈頌也不夠準確,
所以翻譯三個原則,「信」要真正的信實,規規矩矩,一句話,一個音都不能變叫信。「達」要使你明白通達。還要「雅」,很有文學藝術的價值。可是玄奘法師翻譯的這些文章,信是絕對做到,達嘛,打八十分,雅嘛,對不起,我只給他七十五分,他不像鳩摩羅什法師翻的《大智度論》、《金剛經》,每一個,《心經》你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美到極點,也是信達雅,
玄奘法師的使你看得非常吃力,就在這裡,「嗢柁南」,講什麼,他把它綜合起來,歸納為「總標與安立,作意相差別,攝諸經宗要,最後眾雜義」,四句話歸納,嗢柁南就是歸納,歸納了,他說一個總綱,總標與安立,怎麼樣叫得定的三昧的境界,作意,我們用意識造成把生理心理,造成達到這個境界,作意的相,它的現象,有各種各樣的差別不同,
我這個內容下面要講彌勒菩薩,是包括了「攝諸經」一切,佛說經典的每一個重點要點都把它歸納攏來了,同時最後包括了眾雜義,外道雜家的各種道理統統把它歸納起來,告訴你們,就是這樣四句話,把所有的複雜的問題歸納,先是總綱告訴你,下面就分析了,「若略說三摩呬哆地」,如果我們簡單的介紹,什麼叫三昧境界呢得定,「當知由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他就又告訴我們又講一道,有總綱的,有安立,怎麼樣把它分立安排在那裡,作意:怎麼樣意識形態中間的差別,相差別:相是現象,每一個定的境界現象都告訴你。他說,已經大概略攝諸經宗要等等,都在內了。他又一條一條分析來,云何總標呢,拿現在白話說,怎麼樣說,你那個總標,總綱呢,謂,就是講,「此中略有四種」,注意哦,
所謂修三摩地,修止觀定,一者靜慮,靜慮玄奘法師翻譯,過去叫做「禪」,你們要禪宗的禪,禪定就是靜慮,我已經介紹過禪定是梵文的禪,包括中國《大學》、《中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中國跟印度文化兩個合起來叫做禪定,古代翻譯,玄奘法師認為古人的翻譯「禪定」呢,好像還差了一點點,他的意思,到了印度留學二十年,再回來把佛經重翻了。他不用禪定,靜慮。靜跟慮了還不是出在印度跟中國《大學》上,「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不是一樣,奇怪!不管了。奇怪也不古怪了。
第一,三昧包括了靜慮、禪定,第二個意義包括了解脫,解脫兩個字,佛法真高明,我們人生最難是解脫,譬如我們身體跟精神思想,兩個分不開,你沒有本事分開,譬如我們這些老兄弟們老哥子們,思想很高,胸襟很大,解脫不了太太、孩子,心裡放不下來,解不開,脫不了,我們幾十年的革命用解放,你要曉得,高明的人,他把解脫這個字換了一個字叫解放,就是這樣來的啊,你們也不懂得,共產黨什麼黨,他的祖師爺什麼,都是學佛來的,你現在根根才找到了,所以解脫,解放用得多高明,怎麼解開,綁著的解開,脫開了,後來給他們用成解放開了,還差一點點,真正的還是解脫。
學佛就是學解脫!我們普通講話呢,把解脫兩個字變成普通用詞,這個人非常瀟灑,非常灑脫。灑脫是灑得開,脫得開。人生最難是解脫!你看我們那些老朋友們,我說我到廈門來,打個電話:「老哥啊!要不要大家來玩一下」,他就非來不可,因為跟我倆有感情,感情上解脫不了。他那個一解脫,你去你的廈門,我在我的北京,管你的幹嘛!那就解脫了。人生最難是解脫。你們好像出家,住了廟子就是為了解脫,解脫得了嗎?解脫了那個圈子,又跑到這個圈子來了,人生解脫難。
靜慮是一個境界,解脫,還有第三,翻過來,等持!兩樣平等的兩個輪子走路「等持」,平等的保持定跟慧,如果得定呢,像流水一樣,止水停在那裡,這個死定了,沒有慧。如果有慧呢,心就散亂,智慧在散亂當中。又有定又有慧,又有慧又有定,所以又止有觀,又觀有止,這個叫做等持,
第四呢,叫做等至,等持和等至有差別的,等持在修持的用功夫的境界,等至是到達了那個定慧的境界。這個嚴重的來了,你們所有學佛的,管你學密宗、禪宗,什麼宗,你學你的祖宗都可以,它下面有個歸納,四種定境,四禪八定境界來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